王道霸道的路线之争,以及同时踩坑的辩论双

北京青春痘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13049.html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14章《轻重》相关内容。

所谓“轻重”,概念起源于先秦,泛指朝廷利用货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字面意思,本场辩论的冲突焦点,很大程度上在于双方对官府干涉市场这一模式的不同评判。

与此同时,本章节相比前几个视频,内容上并不连贯,进入正题前需要先行说明。

一、管子

如果严格按照《盐铁论》行文顺序,第六章《复古》篇结束之后,下一个章节应当是《非鞅》。

从这里开始,会议完全跑题,双方争论的话题开始从经济学向意识形态等领域延伸。

不过本系列视频的主题就是经济,为便于归类,个人选择暂时先跳过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言归正传,《轻重》篇开头,首先发言的是御史,这里要注意一下。

严格意义上来讲,盐铁会议中桑弘羊不是孤身一人,他也有队友!即御史和丞相史等官僚。

为了论证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御史开始论述了。

首先,朝廷用官办垄断的方法来发展经济好不好?很好,为什么呢?

以周朝时期的齐国为例,姜太公刚刚分封到营丘时,当地土壤贫瘠、人口稀少。那怎么办?曰:

“于是通末利之道,极女工之巧。”

翻译过来就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等产业,最终让齐国逐渐富强了起来。所谓:

“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

这里需要补充一些资料,单纯从历史角度讲,御史所言是没有问题的。

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齐国早期,甚至是整个西周早期,工商业基本都由官府开办。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只有集体劳作才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就好像《国语》中记载的“工商食官”制度,早期运行良好。

到了西周中后期,随着技术扩散和生产力提高,才逐渐被私有制动摇瓦解。

当然了,也正因为两个时代的生产力已然不同,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个例子在现代人看是不太恰当的。

不过案例有瑕疵并不等于论述逻辑有问题。

讲完姜太公,御史又接着谈到了管仲,这就比较贴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了。

管子是怎么发展齐国的?也是搞官办垄断、宏观调控的。最后:

“南服强楚而霸诸侯。”

总而言之,今天桑弘羊的各种政策,就是延续姜太公和管仲的方法手段。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强国之道、发展之道。所谓:

“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官府计算筹划的功劳,不是光想着重视农桑能够办到的。

二、王道与霸道

御史发表完自己的观点,贤良文学开始反驳了。

不过这里他们又引用了典故,如果对儒家经典不太熟悉,很可能造成误读和曲解。

文章里的原话是:

“礼仪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

然后又说,你们的手段传承至管子,管子没有让齐国称王,所以他不行。

如果从字面意思看,是不是很让人生气?

管仲如此伟大的人,几句话就变得一文不值,这是连基本事实都不讲了啊!

不过这个观点不是贤良文学发明的,而是引用自儒家经典。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

“管仲世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原因是什么呢?曰: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意思,下面我将对儒家先贤的思想进行简单的介绍。

其实儒家诸子,如孔子、孟子、荀子,对管仲都是相当尊敬的。

孔子称赞管子“如其仁”,如果没有他尊王攘夷,中原恐怕都已经被蛮族占领了。

荀子评价管子是贤者良臣,仁智兼具。

哪怕是对管子评价最差的孟子,也认为他非常厉害,属于天降猛男。

既然如此,所谓的管子不行,没让齐国称王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涉及到了王道和霸道的路线之争。

现存资料中,孔子对这个问题谈论的相对较少,孟子和荀子讨论的很多,且系统性很强。

所以,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先贤诸子连篇累牍的讨论,甚至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太一致,本文要完全讲清楚肯定不太可能。

考虑到御史和贤良文学正在讨论经济问题,我就选取经济这个狭窄的角度进行论述。《荀子》曰: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

翻译过来,王道政治让民众富裕,霸道政治则让“士”,这里主要指让军队和有才华的贤臣富裕起来。

具体到操作层面,行王道,方法是减少官府开支、放松市场管制,降低税收等等。

《荀子·富国》篇中的原话:

“节用裕民。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

行霸道,手段是相反的。荀子以批评态度进行了论述:

“厚刀布之敛以夺其财,重田野之税以夺其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

简单来说就是官府通过各种手段搞钱,当然这些钱有的用来发展军事,也有搞工程建设的。

那么两种模式的优劣利弊何在呢?荀子认为,经济角度看王道要优于霸道。所谓: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

翻译一下,官府从民众身上搞钱再搞建设,最终惠及民众。

不如先用政策惠及民众,让大家富裕起来,然后再从民众那里搞钱。当然如果能不搞钱,自然最好不过了。

既然如此,问题来了,王道优于霸道,为什么还要有霸道呢?《荀子》曰: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王道和霸道不是水火不容的,用纯粹的仁政治理天下,就是王道。

不过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像春秋战国这种你死我活的环境,王道也不一定适用。

所以呢,在王道基础上,采用权变的手段,比如搞矿产专营之类的,就是霸道。

霸道如果搞得不行,权变的太过分了,就有灭亡的可能。

讲完荀子,再简单提下孟子。《孟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和《荀子》是很类似的。比如减税能够带来繁荣,曰:

“市,廛(馋)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

不过相比之下,孟子将王道和霸道对立了起来,强烈反对并且不接受霸道。

甚至还曾经就官府控制物价的指令性经济,与别人进行辩论。

言归正传,在对儒家经典有了一些了解后,就可以继续分析贤良文学的论述了。

管子的手法是霸道,霸道不如王道,所以为什么不实行王道呢?

更何况“霸道”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管子刚去世齐国就垮了,所谓:

“故功名堕坏而道不济。“

现在大汉天下一统,没有春秋战国那种强烈的权变需求。

包括桑弘羊、孔仅、江充、杨可之这帮大臣还在持续搞官办企业,路子显然错了。

三、劣势

到此为止,《盐铁论·轻重》篇内容只讲了约一小半。

不过最精彩的部分已经结束了,御史的理论水平明显没有桑弘羊高。

王道、霸道的说法一出来,劣势之下,他开始被牵着鼻子走了。

御史没法直接反驳王道理论,也没有桑弘羊将自己的理论与先贤捆绑起来的本事。

于是他从三个方面入手,讲了一大堆话。

第一是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盐铁专营干掉豪强,不就能缩小贫富差距了吗?

第二是严刑酷法,比如张汤,干掉了很多不法之徒和兼并之人,不是可以提升治安水平吗?

第三是桑弘羊搞盐铁专营,搞到了钱,不是支持了汉武帝对外征战吗?

总之一句话:

“夫损益之事,贤者所睹,非众人之所知也。”

我就是有道理的,优劣利弊只要是聪明人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这番说辞,贤良文学觉得这简直就是无视现实情况,理论很好,实践一塌糊涂。

以治病比喻,扁鹊一看就知道问题根本所在,对症下药。

庸医看不清问题所在,胡乱治病,只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情况。

桑弘羊等官僚的实践造成了什么后果?开设官办企业,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

用严刑酷法,反而恶化了社会治安。曰: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

这段话里没有任何理论论证的过程,直接讲结论,然后御史就被噎住了。

因为从现存资料上看,这两点说得还真没错。《史记》记载,文景之治时期: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

相当于大家非常注重自身行为,要是有个案底,恐怕就很容易遭到大家的排斥。

汉武帝中后期罪犯数不胜数,光是造假币就抓了万人左右,治安确实恶化了。

至于贫富差距,主要和官僚腐朽,聚敛财富有关。

这两点大家不要纠结,因为御史说不出话来,桑弘羊不服气,有话说啊。

他后来抓着这两点和贤良文学专门辩论了两个章节,即《后刑》篇和《贫富》篇。

后面有机会再讲。

回到场上,御史说,盐铁专营支撑了帝国的对外扩张,这个功绩总不能抹杀吧?

你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行霸道,打了几百年的仗,就没缺过钱。所谓:

“兵甲不休,乱伐不乏,军旅外奉,仓库内实。”

占据了一小块地的诸侯都能做到这样,更何况一统天下的大汉帝国呢?

此前朝廷打仗缺钱,难道是因为天下财货不足吗?

桑弘羊的一系列政策,像扁鹊一样,促进血脉流通,让国库充实。

汉武帝开疆拓土,花钱以亿万计,大司农都能供应,这就是盐铁专营的好处啊!

以上的确是事实,没法反驳,再加上前面的辩论大占优势,贤良文学一脚踩进了坑里。

他们说到,汉武帝开疆拓土打下来的地方,环境太恶劣了,没啥用。

钱花了不少,代价很高,让民众非常痛苦,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这段话一出来,道德立场完全崩塌了,合法性、合理性瞬间丧失,而且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所以贤良文学的队友后面也跑出来拉了战友一把。

就这个问题,在后续的《地广》篇中,与桑弘羊进行了辩论。

到此为止,《盐铁论·轻重》篇正式结束,本场辩论中,御史的理论水平明显处于下风。

不过贤良文学也是先胜后败,在大占上风的情况下,自毁优势。

那么接下来,双方还会就什么问题进行辩论呢?我们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国语》

《荀子》

《孟子》

《盐铁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