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卜式被贬官那年,汉武帝东巡渤海,顺路登上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隆重仪式,祈求国家太平,这叫做封禅大典。太史令司马谈本来被安排跟随汉武帝左右,参加这一盛大活动。可是非常不巧的是,他在赶往泰山的路上病倒了,没能参加封禅大典。
司马谈作为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录朝廷发生的重大事件,错过了见证这一重大事件,他的心情极其沮丧,不久病情加重。
临死前,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说:"我死后,你会继承我的太史令职位,我未能参加封禅大典,这个遗憾已经无法弥补,但我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就是想要写一本博古通今的史书,流传后世,希望你能替我完成。"
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竭力实现您的愿望,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司马迁从小就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经常向父亲请教问题。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从二十岁开始,去了全国很多地方游历。他到过浙江会稽,看到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他到过曲阜,考察了孔子讲学的遗址;他还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故事……
司马迁从自己丰富的游历中,获得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他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注重文字的通俗易懂,这些让司马迁写好史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司马迁接任太史令后,立即着手撰写史书。就在这个时候,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这一年夏天,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汉武帝为了让宠妃高兴,想要制造一个机会,让李广利在战场上立功,然后名正言顺地给他加官进爵。
汉武帝派出名将李陵,带着五千名步兵打前锋,以吸引匈奴大军,为李广利进攻剩下的小部分匈奴提供有利条件。想不到这一计策被匈奴识破,匈奴单于先派人阻击李广利军队,使他无法与李陵会合,然后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
尽管李陵带领士兵们奋勇抵抗,但是匈奴兵人数众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有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震动了大汉朝廷。汉武帝把李陵全家都关进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纷纷谴责李陵贪生怕死,竟然向匈奴投降,让大汉王朝蒙羞,罪不可赦。汉武帝问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可能想要逮个机会,立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司马迁是在积极为李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气愤地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下令把司马迁关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宫刑。司马迁拿不出足够的钱赎罪,只好接受刑罚。受刑后,司马迁感到奇耻大辱,多次想到自杀。
一些朋友前来看望慰问,他对朋友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做的最大错事,莫过于侮辱了自己的祖宗;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接受宫刑。我回到家后,整天精神恍惚,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衣服全部都浸湿。这个耻辱将终身相伴,没有任何办法逃避。"
就这样,司马迁在悲痛绝望中熬过了一段时间,他为了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经常以历史上的名人事例来鼓舞自己。
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却利用这段时间,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被弄瞎,仍然完成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却有《兵法》流传后世。
这些人都是在困境中写出了伟大的作品,我为什么不能把史书写完呢?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司马迁每天发愤写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写成《史记》。
这本书共有一百三十多篇,五十二万字,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它保存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还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