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著谢公屐的谢公屐是什么样的带你

北京雀斑医院咨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208.html

鞋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古人也是如此,他们甚至称其为“足衣”,以此来表明鞋在中华传统服饰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为鞋在古人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鞋”也就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色彩。孔子丢鞋就引发了后人的不断猜想,为什么偏偏只偷一只?偷一只鞋的目的是什么?不仅如此,晋文公重耳就有一双让他每每看到就会潸然泪下的木屐,这背后又有哪些难以言说的故事?在古代和鞋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那么古人脚上的鞋都有哪些神秘之处?在历史的长河中,鞋又都经历了哪些演变?

孔子的木屐

《太平御览》是宋朝皇帝宋太宗亲自赐名的一套书,在这套书中引用了《论语隐义注》当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讲的是孔子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件小事,但是它却牵扯到孔子生前身后很多其他的事情。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

意思就是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蔡国。在旅店里投宿,早晨起来一看,丢了一只木屐。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从古至今,这种鸡毛蒜皮的民事案件不知道发生过多少起,但是它发生在孔子身上,我们不妨去挖一挖它背后的故事。

首先孔子穿这个木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鞋呢?木屐不是孔子发明的,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距今年左右的一双木屐。木屐比较适合在潮湿地区穿着,所以在古代吴越地区曾经比较流行。木屐也是我们中国最早区分左右的鞋,其他鞋要想区分左右,时间就要晚的多。为什么木屐能够区分左右呢?因为木屐通常会有一根鞋带,从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趾缝穿过,而这个趾缝的中线上,所以就有了左右之分。

那提起木屐,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就是当年晋文公重耳出国逃亡十九年。这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跟随他。有一次重耳饥饿难当,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介子推拒不接受俸禄,就带着母亲去深山隐居去了。重耳派人多次去寻找介子推,派军队搜山也搜不出来。这个时候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企图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事与愿违,最后介子推被烧死,抱木而死。重耳这个时候就非常悲痛,《异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

晋文公后来者这个树伐下来,做了木屐穿在脚下。每次想起来,当年介子推从腿上割肉给自己吃,就低下头来看着这个木屐说足下,你可真让我感到悲伤啊。所以古语当中“足下”这个词其实就是从这个典故里来的。

从晋文公到孔子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左右。孔子这个木屐是怎么丢的呢?实际上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孔子应该把木屐放在了门外睡觉的。把鞋放在门外可能与讲究卫生有一定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礼仪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到别人家去串门,去拜访权贵,或者到朝廷上去觐见君主,都一定要把鞋脱在殿外,不能够穿鞋进去。在《吕氏春秋》当中有这么个故事,说齐吗,闵王得了重病,他派人到宋国找名医文挚来给他看病。这个文挚看到以后,匆匆忙忙地就没有脱鞋来到了齐王的身边询问病情。结果齐闵王一怒之下把文挚给杀了。尤其是穿鞋如果去见君王,就是大罪。因此后来这个曹操,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权力就是可以穿鞋上殿,可以佩剑上殿,当然引起了大臣们的非议。最后曹操也得写文章来说他这样做的合理性。

不翼而飞的木屐

孔子的鞋比别人的鞋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在哪儿呢?孔子这个人身高比较高,两米左右。他的鞋按照史料上说,长度一尺四,换算成今天的尺码在四十八码以上。所以孔子的鞋不是一般人能穿的了的,过去的人比我们今天的个头儿更低,所以很少有人能穿那么大的鞋。所以这样的鞋偷回去也穿不了,拿到市场上也不好卖,那偷回去干嘛啊?偷回去做木柴,这个就不值当冒着风险了。并且偷鞋偷两只,这样可以理解,为什么偏偏只偷一只呢?

在古代孔子脚上的一双木屐,可谓是最独特的“高跟鞋”,这双鞋的底部有两条凸起的木条。因为孔子推行仁政,在周游列国的路上有了这样一双木屐,就给孔子的出行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孔子的木屐与一般人的木屐有所不同的是,这双木屐要承载孔子两米左右的身高,接近五十码的大脚,也就是说很少有人能穿上孔子的鞋。可是偏偏这样,孔子的一只木屐却不翼而飞,究竟是谁偷走了孔子的鞋?偷一只鞋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人为什么会偷孔子的鞋呢?为什么偷鞋还只偷一只呢?这个事情很显然其中有特殊的目的,后人就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来说,说孔子当年是在蔡国。那么在蔡国,蔡国的大夫他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比较纠结的,他们也认为孔子的的确确是大德,大才的大贤人,看问题切中要害。但是他们也很害怕,因为孔子要求太高,他们自己的这个行为孔子都看不上,说万一给了孔子比较高的权力,孔子就会清算自己,所以心理上和矛盾。要杀了孔子吧,毕竟这个人大德,大才,是个大贤人。但是要不杀他呢,就任凭他自由出入,然后紧接着就会去楚国,万一他辅助楚国,楚国就会强大。那么自己跟楚国的国力对比就会越来越娴熟,就会越来越危险。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有人可能就想到了偷他一只鞋,警告他一下,叫他知道有人对他不满意了,请他收敛一点。这个是其中的一种分析。

第二种分析,说孔子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毕竟他推行仁义礼智信,也是当时的大名人,能够形成一家学说,能够有那么多弟子追随他,就说明这个人魅力是巨大的。所以这时候就有可能有人认为孔子用过的东西将来会具有比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想把它当成文物收藏起来。因此这个人想到的可能就是偷那么一只鞋,叫它形成“孤本”。当然这个分析乍一听起来有点扯,但是也不能绝对排除它存在的可能。

如果按照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来看的话,当然第一种可能最大。但是假如说我们看一看孔子身后的事情呢?那么第二种可能就存在了。在孔子去世七百年以后,按照《晋书·五行志》的记载,说当时武库失火,尽管当时也组织了非常有力的救援,尽管也是严加把守,但是历代朝廷所收藏的那些“异宝”,那其中就包括了王莽的头颅,包括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那把剑,还有孔子的木屐,都被“一时荡尽”,就是全部找不着了,那么也可能是被火烧掉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趁乱给偷走了。所以这个记载就叫我们知道孔子的木屐实际上后代的帝王是当做“异宝”来收藏。但是这个木屐是不是当年孔子在蔡国丢的木屐呢?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没有交代过。

孔子丢了木屐对他有什么影响呢?其实孔子肯定不是第一个丢鞋的人,接下来我们就讲两个丢鞋的故事来讲讲这件事对孔子的影响。第一个故事就是齐襄公。在公元前年冬天,齐襄公道郊外打猎,齐襄公的名字又叫诸儿,是齐桓公的哥哥。在打猎的时候遇到了一头巨大的野猪,旁边就有人告诉他,这个野猪就是被齐襄公杀掉的彭生,齐襄公为什么杀公子彭生呢?其实在这之前齐襄公跟他自己的亲妹妹文姜有私情,这个事情败露以后齐襄公就派公子彭生把文姜的老公给杀掉了,文姜的老公是谁呢?是鲁国国君鲁桓公,但是正在齐国进行访问。路过人就要找齐国人要说法,这个时候齐襄公他就说了,他说这个都是公子彭生他自作主张办的,所以彭生就成了替罪羊。按理说彭生冤死,齐襄公内心应该感到惭愧,但是一听说这个野猪就是彭生,齐襄公就对这个野猪放箭,一边放箭一边还骂,说你还敢来见我。这个时候这个野猪就像人一样立起来然后啼哭,这时候齐襄公是真的害怕了,就从车上摔了下来,把脚弄伤了,鞋就丢了一只。在《左传》里头是这样描述的:

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

这个“屦”也是古代的一种鞋。但是到这儿这个事情还没有完。齐襄公后来派人去找鞋,但是没有找到,齐襄公一怒之下就打了这些找鞋的人一顿鞭子。当天晚上齐国就发生了宫廷政变,叛乱的一方杀进了齐襄公住处的时候,发现了躲在帘子后面的他的一只脚。这个事情在《东周列国志》中就被演绎了,说发现的是一只鞋,而撩开帘子,发现齐襄公站在里边,脚上还穿着一只鞋。所以齐襄公就被杀掉了。

楚昭王的心事

齐襄公丢鞋被赋予了神奇色彩,那么在古代“鞋”究竟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楚国国君楚昭王也有一段跟鞋有关的懊恼的亲身经历。

第二个故事就是和楚昭王有关的。当年楚昭王率领军队跟吴国打仗,那个时候我们知道兵圣孙武正在吴国。所以战争的胜负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吴国大胜,楚国大败。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楚昭王也只能调转方向跟着大伙儿一起逃跑。跑着跑着突然发现鞋跑坏了,而且丢下了。按照正常人的想法,这个时候肯定不管这个鞋了,继续逃命,但是楚昭王做了一件出乎人意料的事情。他停了下来,然后转回头跑了三十步,把一只坏鞋捡起来,提着坏鞋光着脚继续跑。在《太平御览·贾谊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昔楚昭王与吴战,楚军败,昭王走,而履决,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

这个里头“履决”就是鞋坏了。这样一只坏的鞋对于逃命没有什么帮助了,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负担,所以楚昭王的这个做法有点匪夷所思。后来安全了,他的随从就问他,你为什么把这只鞋看的那么重要呢?楚昭王说了,说是我们楚国虽然穷一点,但是我怎么会吝惜一只鞋呢?其实我是想把它带回楚国而已。因此楚国人民很感动,从此以后就形成了不弃旧物的风俗。

刚才这两位丢的鞋,一个是屦,一个是履。屦和履有什么区别呢?屦是编制的,履是缝制的。屦是用麻绳,草秆或者是皮条编制的,形状跟我们印象中的草鞋比较接近。履是缝制的,鞋面可以是粗布,丝绸或者是皮革。在履当中有一种履是最高级的,叫做舄,它的底是木头做的,而且前段要翘起,鞋面是丝绸做的。这种舄一般来讲是帝王和高官穿着的。

为什么这两位对一只鞋这么看重呢?其实这主要是跟当时的迷信有关。齐襄公丢鞋这件事情直接就被赋予了迷信色彩了。楚昭王虽然没有直说,但是你要说楚昭王仅仅是为了把这个舍不得旧东西,这怎么可能。那个时期正是巫术盛行的时期,但是有一种巫术就是把人体上的一个东西,比如说头发,指甲,或者是人随身携带的一些器物,物件拿过去诅咒,我们的祖先认为这个会有效。而这个鞋恰恰是穿在脚上,踩在地面。相对于这个冠冕来说,它的地位叫做坤,而且冠是一顶,鞋是两只。我们知道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所以这个鞋的属性也属阴。这么样一个属阴的东西当然就跟通灵的事情容易联系起来,所以丢鞋这在那个时候看起来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你看齐襄公丢了鞋,当晚就被杀掉了,楚昭王丢了写,尽管回去把它捡回来,但是楚昭王命也很短,三十几岁就死了。

正是因为这个鞋跟很多迷信连在一起,所以古代的人借别的东西都可以,鞋是不能借给别人的,所以鞋还有一个别名叫“不借”。那么孔子丢鞋到底受没受影响呢?前面讲了孔子这个鞋是在蔡国丢的,而按《史记》上的说法孔子离开蔡国以后还活了十年。孔子去世的时候实际上是年逾古稀,寿终正寝了。从这个基本事实来看,孔子应该没有受什么影响。孔子一生对鬼神的态度叫敬而远之,而且他也避免谈什么怪力乱神。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穿木屐呢?其实孔子穿木屐的理由史料上没有交代过,不过结合孔子这个特殊的人,我们的确也能分析出来他穿木屐的一些道理。比如说第一个道理,孔子个子高,体重大,摩擦力和体重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同样品质的鞋底孔子穿起来磨损的就会快一些,因此他脚下的写穿的时间就会短一些,所以得找一个鞋底比较硬的木屐恰好合适,因此木屐是孔子一个比较经济的选择。第二就是穿着木屐走路脚下会发出有节奏的“趿趿”声,也许在走路的时候孔子内心里头在吟诵着诗句,或者是涌动这音乐的旋律。第三就是穿木屐走路比较慢,也许孔子就是想通过这个比较慢的节奏把自己的动作速度降下来,这样更加温文尔雅,那是一种修炼。确实在孔子之后,木屐逐渐逐渐地就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最爱。

魏晋文人的时尚穿搭

孔子丢的一只鞋,却成为了众人追捧的时尚标签。除了齐襄公,楚昭王丢鞋的怪谈神论,在魏晋时期,木屐也成为了温热雅士的时尚装备。那么文人雅士与木屐之间都有哪些津津乐道的小故事?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又都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比较流行,当时的文人雅士都要有一双木屐。魏晋南白超时期文人有三个特点。首先第一个,嘴里要说那些玄之又玄的话。第二手里头要拿一个麈尾。第三脚下必须穿一双木屐。这个造型是当时的一个标配,如果没有一双木屐,压根儿就迈不进上流社会的门槛。

在东晋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少胜多的案例,东晋以八万人打败了前秦苻坚的八十七万人。指挥东晋部队打赢这场仗的这个人当时来自一个大家族,刘禹锡有一句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王谢”当中的“鞋”就是这个家族。这个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叫谢安,谢安当时在这场战争当中是什么角色呢?是征讨大都督,就相当于前敌总指挥。

谢安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非常镇定,他派自己的一些晚辈还有名将去领兵抗敌。谢玄是他的侄子,也被派去领兵。谢玄当时心里没底,因为毕竟兵力很悬殊,所以就想借到谢安家里告别的机会向他讨教这个仗应该怎么打。谢安听完了以后,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说这个事情我早就想好了你不用操心了。谢玄回到家里,心中总是很不踏实。隔了一天,他又带着自己的朋友去了谢安家,想来找信心。可是没想到一到谢安家,谢安就请他到下棋,平常这个谢玄下棋比谢安下的好,可是这个时候心里有事,棋就总输。下棋下累了,谢安又请他们去逛风景,一直到天黑、谢玄心里都快急出病了。这个时候谢安才把这些将领召集到一起,给他们分配了具体的任务,讲明了打法。

当东晋战胜了前秦,捷报从前方送回来的时候,谢安正在跟客人下棋呢。拿到了捷报以后,看了看就放在旁边继续下棋。客人就憋不住了,就问前方战况如何啊。谢安就轻描淡写地说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在《晋书》中这样记载:

即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后来谢安把客人送走了,往自己的房间里走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手舞足蹈地回到房间,过门槛的时候,把屐齿弄断了,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谢安在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举重若轻,这种儒将风度的的确确非常值得人佩服,所以一双木屐被他穿出了千年的潇洒。

谢安的侄子谢玄,谢玄有个孙子谢灵运。谢灵运后来又对木屐进行了创新,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个“谢公屐”就是谢灵运发明的。谢灵运既然是谢玄的孙子,当然这个家里头有钱,有势,也有名望,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与众不同,所以这个谢灵运有什么与众不同呢?就是他喜欢开山挖湖,而且没完没了。《宋史》中这样记载的: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就是说谢灵运这个人喜欢探险,他翻山越岭,专门去找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不管有多大的阻碍,他都能到达。他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他有一个神器,这神器就是他所发明的这个木屐。这个木屐有前后两个齿,上山的时候把前齿拆下来,下山的时候把后齿拆下来,所以他能够到达很多人到达不了的地方,所以他就看了更多的风景。因此这个人在山水诗方面很有造诣,很有成就。

重耳穿木屐穿出的是悲伤,孔子穿木屐穿出的是儒雅,谢安穿木屐穿出的潇洒,而谢灵运穿木屐穿出的是张扬。一双木屐在不同的人脚下就传出了不同的感觉,而孔子穿木屐那种慢节奏和孔子的儒雅就看起来更搭。

孔子丢鞋的故事本来到这儿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由于孔子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他即使穿别的鞋,也会受到人的追捧,有的时候还会成为时尚。在唐朝的时候就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在《清异录·衣服门》中是这样记载的:

宣宗性儒雅,令有司效孔子履制进,名“鲁风鞋”,宰相诸王效之,而微杀其式,别呼为“遵王履”

唐宣宗这个人性情和儒雅,他有一个外号叫“老儒”。他命“有司”仿照孔子履给他做了一种鞋,叫“鲁风鞋”。由于皇帝的带动,文武百官也纷纷地效仿,但是他们不敢穿跟皇帝一样的鞋,所以就把这个鞋的样式做了一些改变,变得更保守一些,简单一些,这种鞋被称为“遵王履”。唐宣宗为什么会模仿孔子穿鞋呢?很显然他是喜欢儒家,喜欢孔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