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推荐 >> 夏朝和大禹

夏朝和大禹

北京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由清华简《厚父》可知,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任君主,本文主要谈谈大禹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这个问题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关系也比较重大。对于大禹出生地的说法,从古至今,说法不一。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掌握了脉络就可以迎刃而解。鉴于研究者对于此问题论述较多,本文就不过多重复大家研究的内容了,仅从大家没有重视却很关键的角度谈谈这个话题,在谈此话题之前,先简单总结一下以前我撰写的一些文章的脉络。

大禹时期的九州和春秋战国时期理解的九州是不同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九州之险”,《左传·昭公四年》:晋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国语·晋语》:“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冀之北土”一句说明至少晋国的一部分属于冀州,“冀州之土”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可以说南抵荆楚,“冀州之土”包含“冀之北土”,冀州有北土必有“中土”、“东土”等,由此,我大胆断定,冀州是大禹时期“九州”的总称,并非九州中的一州。再看“九州之险”,春秋之前,并无五岳之称,只有四岳,《国语·周语下》:“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史记·五帝本纪》:“四岳咸荐虞舜”。《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左传·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由这些记载可知,四岳代表四方诸侯之长又代表四座大山。既然东、西、南、北有四岳代表,“三涂、阳城、大室”的位置很明确,没有异议。至于“中南”,因为没有其他记载,不作叙述。类似《诗经》里面的南山,古今学者基本都认为大部分说的是终南山,实则不然,《诗经》里的终南山也有直接成为“终南”之例,《山海经》中有很多重名的山脉,也并非指代同一座山,所以不作评议。

大禹治水以四海为壑,试问南面长江,北面黄河,还有比两者更大的“壑”么?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山,又为“北海”之滨,首阳山北依黄河,北海不为黄河,岂有他河可以过之么?以前的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河”必指黄河,所以误以为大禹治水只要治理的是“黄河”水患。举一个例子,《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众所周知,太康以斟鄩为都,斟鄩的位置在二里头或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二里头在伊洛之间,而“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之侯氏邑在伊水南岸,不在伊洛之间。从五子之歌所述可知,无论是太康、还是“厥弟五人”和“后羿”都处于黄河南岸,“距于河”的目的是不让太康回斟鄩,此“河”又怎会是黄河呢?而《五子之歌》里面只谈洛而不谈“伊”,再由斟鄩的位置可知,此河指的是“伊川”。而《五子之歌》还说:“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此句中的“冀方”很显然包含斟鄩,并且斟鄩是“冀方”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淮南子》:“太室、少室在冀州”说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至此,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吴越春秋》:“越王曰:寡人闻昆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滋圣生神呕养帝会。故帝处其阳陆,三王居其正地。”皇天对后土,此后土指代中原,并非后土之神。尧、舜、禹时期的统治范围,为谨慎起见,不一言一概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包含四夷吧?夏商周时期,尚有东海之外的东夷,西有西夷,以至于周先王处于戎狄之间,周先人所处位置尚为戎狄之地,昆仑如若在青海、西藏等地,岂不是遥不可及?抛开“昆仑”不说,仅谈“三王居其正地”,三王又指代谁?秦汉以后,学者思潮涌动,说是“大禹、商汤、周文王”,这样的说法,错误很不应该,我们查阅一下先秦诸子之书,会发现有很多“三王”的说法,“三王”指的是“尧、舜、禹”,而“大禹、商汤、周文武”也经常和“三王”被同时提到,他们称为“三代之王”,试问“三王”的概念是多么简单,只要细心一点,就不会出错,可是两千年来,为什么研究者还是犯这种低级错误?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一例“太山”,“古者封太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试问,封禅“太山”的话,“太山”得是境内之土吧?很显然夏、商时期,东岳泰山并不是统治范围。所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人怀疑封禅“泰山”,唐朝时也是如此。到了明清时期,则有人明确提出“太山”是位于新郑境内的小山丘,也是目前被认为是“共识”的存在。但是,“太山”和“三王”一样,是很简单的内容,先秦诸子之书,也是经常提到“太山”,对太山的描述都是形容其高大,非一般的山所能比。典籍中有“东太山”,也有“西太山”,东太山“卑小”,为什么“卑小”,因为“不称其声”,显然“西太山”能称其声,而记载中“山呼万岁”就是称其声的实例。“西太山”在中岳!如果不相信,可以查一查《史记·孝武帝本纪》和《汉书·孝武帝纪》,孝武帝从侯氏邑到太山,然后从太山回到西安,这一路游山玩水,访问神迹,更有封禅,用时不到两个月,如果太山是东岳泰山,是不可能的。从宗周到成周尚需一个多月,而路程不及到东岳泰山的一半,一个来回,不游山玩水,不举办封禅,也得三五个月。“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因此也被误解,东山显然是鲁国的最高峰,登上东山以鲁国为小,而太山因为位于“天下之中”,可以俯瞰四方诸侯,所以能够“小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是先秦人物,先秦对于“太山”了如指掌。

谈了一些关于以前我写的文章内容,让读者体会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或者说很有依据,当然这些内容可依据的资料很多,本文仅是略举一二。和本文有些关联,所以不耐其烦的再概括了一番。对于《厚父》,可以是“后父”,也可以是“侯父”,就如商汤可以是“唐”,商纣王可以是“商王受”,禄父可以是“录父”等,具体含义有待挖掘,“后土”在楚简中作“侯土”、“句土”、“后土”,安大简《侯风》指的是伊川一带之风,此地为“侯服”,为“上侯”、为夏后氏之后的封地,本文不再重复,以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接下来谈谈大禹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孟子》、《庄子》、《史记》等中提到了。那么为什么能“三过家门”呢?很显然,治水以家为核心,前文已说“三王”的都城都在“昆仑”(即中岳,《昆仑》概述中已经略讲),以家为核心,即以当时都城为核心。大禹治水中被诸子和史书经常提到的是“龙门”、“伊阙”、“轘辕”,很显然都在伊洛一带。那么家在哪里呢?“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很显然,大禹的家在“嵩高山”一带,靠近轘辕山,这样,涂山氏才能“闻鼓声”,才能“来”。这和鲧封为“崇伯”,《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显然,崇山即嵩山(也有说可能在嵩县一带的),崇是鲧和禹的封地,而大禹的母亲是有莘氏之女修己,有莘氏又为有侁氏,在哪里可以“问”伊尹,在伊川一带。大禹的父母都在这一带,大禹又何来“西羌”、何为“东夷”呢?再扩展一下,“颛顼产伯鲧,居天穆之阳”,“十年帝(启)巡狩,舞《九韶》于天穆之野。”很显然“天穆”就是太室山,而“太室”称为“天室”的原因,很可能和“太室”(太庙)同名有关,以示区别。“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这样的记载也很明确把鲧的封地定在了“中岳”一带。因此,大禹生于中岳一带,长于嵩岳一带,封于嵩岳一带。

本文非常简单的叙述了大禹的出生地,和其他专家学者相比,内容太少,原因是为了糊口,不能花大量时间,不得已而为之。当然本文叙述的角度和其他专家学者也是不同的,并没有去直接论证“西羌”、“东夷”,而是直接从大禹本身出发来考量。大禹生于“西羌”的说法,在历史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西羌”代表“中国”以西的广大区域,又由“西羌”演变为四川,进而演变为汶川。最初大禹生于“西羌”是谁说的呢?是西汉时期的陆贾,《新语·术事》云:“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这样的说法,首先看“文王生于东夷”,显然是错误的,专家们为了圆其说,解释为传抄错误,这么错误的记录可以直接否定。接下来是《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盐铁论·国疾》载:“禹出西羌。”东汉《理惑论》载:“禹生西羌而圣哲。”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意感而生禹于石纽。”裴骃《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对于裴骃引皇甫谧之语,被错误断句为“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在孟子之书中没有“禹生石纽”之说,而把裴骃的引言断句错误,也进一步模棱两可。值得一提的是陆贾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对于汉皇刘的血统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大禹后代,最后认定为尧的后代,陆贾第一个提出“大禹出于西羌”是否有什么深意呢?

“禹生石纽”之说是怎么来的呢?《随巢子》说:“禹产于昆(石+昆)石,启生于石。”由“昆石”到“石纽”,再由“石纽”附加出西羌。由“昆”和“纽”都可以引申出“昆仑”之意,纽为“枢纽”,古代专家学者经常称“天地之中”为“枢纽”,当然,这样虽然解释得通,未免有同古人一样的望文生义之嫌,可以不用理会,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大禹》曰:“余才宅天心”,正是大禹都城在“天地之中”最直接的写照。按《道经》:“昆仑之山,乃天之中岳也。在八海之间,上当天心,形如偃盖。”总之研究大禹生长的环境,首先要找初始记载、可靠记载,切忌望文生义,主要还要结合和其密切的人或事,才能更直接的得到结论,对于大禹来说,其父其母很重要,治水地点也很重要。脱离了很多原始记载,去研究挖掘,不管经历了多久,也必然会证明是错误的,例如“三王”和“太山”,研究需要把能够结合的内容尽量都结合在一起,不能顾此失彼,如先秦史书、诸子之书、青铜器、甲骨文、《诗经》、竹简等。

为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一些内容对以前我写的部分文章做了概括性说明,所以必然和以前我写的文章有点重复,但是我提出的结论和要点,很多是其他人没有总结的,所以务必莫把我的文章以重复、拼凑来评判,特此说明!

撰稿人:侯孝岩

年4月20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