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墓葬起源墓碑起源“事死如生”墓碑石刻
一、中国墓葬起源
现在人去世以后,人们对其会有一个丧葬仪式。但是,人类丧葬行为不是本来就有的,人类的丧葬意识和行为有一个起源和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各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因素影响,逐步变化和成熟。
“丧葬”指给去世的人(死者)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办理丧事主要指无形的仪式礼仪部分,埋葬是指有形的实物部分。考古学上,也将埋葬部分称为“墓葬”。
“墓葬”也通常包含两部分意思:即“墓”与“葬”;“墓”是指墓葬的设施;“葬”是指埋葬的方式。“墓”字从字形上是“莫”+“土”,意思是土上无一物;“莫”的甲骨文(象形文字)为日落林中之形,表示黑暗;“莫”和“土”意为黑暗的土地,是指地下。“葬”,是指处理方式。《礼记·檀弓》曰:“葬也者,藏也。”也就是说,人去世后盖上草席,埋藏在草丛中。
本文主要讨论墓葬尤其是“墓”(实物设施)的起源。
(一)不葬:远古人类最初并没有墓葬意识和墓葬行为,亲人去世后一般都是被遗弃在野外,远古残酷的生存环境、低下的生产力和匮乏的物质条件也使远古人类无力安葬亲人。《孟子·腾文公上》曰:“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狐狸食之,蝇蚋rui姑嘬zuo之”(“壑”:深谷,深沟;“蚋”,一类与蚊子和家蝇相近的、小的、吸血蝇类的总称;“嘬”;吸吮。)《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所谓“厚衣之以薪”,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或用树枝杂草掩埋,并不挖墓穴掩埋。
(二)墓葬主要起源于“灵魂”(鬼魂)及“灵魂不灭”观念
1.“灵魂”及“灵魂不灭”观念:恩格斯说过:“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会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存在,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
《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澌si,尽)。《礼记·祭法》:“人死,曰鬼。”《周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侍外传》:“人死曰鬼,鬼者归土,精气归天,肉归于地。”《礼运》:“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远古人类认为,人有“灵魂”,并力图用灵魂来解释人类的睡眠、疾病、人际关系乃至死亡等现象,进而用来解释面临及所不曾面临的各种现象;相信灵魂可以脱离人体单独存在,人死后其灵魂继续“活着”存在,即“灵魂不死”,生命永恒,只是灵魂变为“鬼”或其他的东西(动物或植物);相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或“魔力”,对人类、对世界万物和对自己有着重要作用甚至拥有生杀大权,进而引发对灵魂及其衍生对象的崇拜(“亡灵崇拜”)。
远古人类大约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大约三万年前)就产生了灵魂观念和崇拜行为。
2.墓葬起源根源:人类产生墓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墓葬产生的最早的最主要的是源于人类的灵魂和“灵魂不灭”(生命永恒)观念,另外,祖先崇拜、生殖崇拜、人类亲情情感和内心企图超越生命的追求也用墓葬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是“灵魂不灭”及“亡灵崇拜”观念:古人认为逝去祖先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仍然影响现世亲人,对子孙福祸有影响,于是需要祖先灵魂保佑子孙万代。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去世祖先的崇拜,也就有必要对遗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致敬死者的鬼魂,由此产生了墓葬。
二是“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人类远古时期,人类生产能力很弱,自然条件恶劣,在艰苦的环境下,生产、生活和规避危险等需要老人的智慧,经验和技能需要老人传授,社会关系的稳定与秩序需要老人维护,因此人们对有着丰富生产、生活及安全经验的老人十分依赖并倍感敬重,形成敬老传统。另外,自己的出生、抚育也是源自老人,人类的生存状况也依赖庞大的家族,家族人口越多,生存机率和富裕机率就越高,这也依赖祖先的能力。由此形成“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对逝去祖先进行隆重安葬也就成为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人类自身情绪安抚和恢复因亲人去世而中断的社会关系。远古人类对生命现象一直十分不解和困惑,对人死后成为“鬼魂”怀着恐惧、不安,一直不停地通过鬼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来人类探索自身本源,追求自身本源生命的终极关怀,缓解人与生命、生活的紧张对立面,企图超越生命。于是企图通过丧葬及其仪式来缓解这种恐惧,促使情绪平复和恢复中断的关系,使人们获得心理蔚籍。
三是亲人情感不舍:随着人类各种情感发育发展、意识发展,萌生对亲人的浓浓感情。《吕氏春秋·孟东纪》:“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意。葬也者,藏也。”
3.“墓而不坟”
最早的墓葬只有“葬”或只有“墓”,也就是只在地下“藏”起来,并没有地面上突出看得见的“坟”。
(1)“坟墓”。最早“坟”与“墓”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墓”是指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坟”特指在坟墓上封土成丘,“土之高者曰‘坟’”。就是最初墓葬只有“墓”,没有“坟”,坟与墓并不同时间存在。
后来出现“坟”后,“坟”和“墓”就是对墓葬不同部分的称谓。“坟”,原意是边的地,后引申为处,凡出地的包或堆均可称为“坟”。由此再次引申,堆筑在墓圹之上、起到标识作的堆(正式称“封”)也称为“坟”。“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空间,即墓圹kuang、墓。所谓“筑为坟、地为墓”,地下的圹与地上的坟冢(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坟墓”,即“墓葬”。
现在的“坟墓”、“坟”和“墓”基本为同一意思,一般没有再做具体区分。
(2)中国在旧石器时代出现了墓葬。中国至迟在旧石器中晚期(大约三万年前)出现灵魂观念和丧葬活动,中国现知最早的丧葬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在距今1.8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状态的山顶洞人已把自己居住的山洞的深处用作公共墓室。他们群居于洞穴,洞内分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公共住室;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公共墓地。据考古发掘情况看,当时的山顶洞人埋葬同伴尸体时,已筑有浅平的墓坑(仅是墓坑,还无棺这一葬具),在那里覆土掩埋死者的尸体,尸体上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屑。
从死者身上撒布赤铁矿的粉粒和随葬物品来看,当时人类已经有了灵魂观念,这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从墓葬位置上看,墓坑与居住区同在一处,表明人们认为死者仍然通过某种形式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3)“墓而不坟”。中国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墓葬后,直到“殷商时期”大约两叁万多年时间里没有人工堆砌的坟,即“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论语》:“古时不封不树。”郑玄注:“封谓聚土为坟,不封之,不树之,又为至卑无饰也。”“封”:堆土,堆土为坟,称“封”;种树做标记,称“树”。《周易·系辞下》还提到上古的墓葬“不封不树”,也就是葬地不起坟,也不种树以设标志。
即便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也仍然是“墓而不坟”、“不封不树”。如西汉末刘向所说:“殷汤无葬处(意为不知葬处),文、武(周文王、武王)、周公葬于毕(陕西咸阳东北),秦穆公葬于雍橐tuo泉祈年观下(今陕西凤翔县南)……皆无丘垄之处。”东汉崔寔shi《政论》说:“古者墓而不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
注1:中国旧石器时期大约为万年前至一万年前,为中国人完成从猿到人的转变(云南元谋人万年)时期。这个时期是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人类早期。具体分为三个时期:旧石器早期(万年前—13万年前)、中期(13万年前—3.5万年前)和晚期(3.5万年前至一万前)。
注2:中国新石器时期(一万前—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由全盛至衰落时期,标志就是出现了农耕和畜牧、磨制石器、制陶等,即从依赖自然采集的渔猎经济向依靠农耕和畜牧经济转变。
注3:“殷”为商朝的后期,从盘庚起称“殷”。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o(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所以商朝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年,殷商时期距今大约为3,年前。
注4:中国五大社会形态及期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主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年—年)(旧民主主义年-年、新民主主义–年)。
注5:中国部分朝代纪年表: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年;
西周,公元前1年—公元前年;
东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春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战国,公元前年—公元前世纪;
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西汉,公元前–公元前23年;
东汉,公元前25年—公元年。
注5: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文字。甲骨文原始图画文字痕迹和象形意义比较明显。
甲骨文钟鼎文(也叫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故称为钟鼎文。
钟鼎文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字。这种形制的石刻通称为“碣”或“石碣”。
石鼓文4.坟:坟(冢zong)大约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时期为公元前1,—公元前年),距今三千年左右,但是没有田野考古发掘实物证实。史书记载,武王伐纣胜利后,又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堆土为坟,称“封”。“土之高者曰坟。”《史记正义》:“封,谓盖其土及画疆界。”《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将其父母合葬于防的时候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坟(冢)的出现可能有以下三种根源:
第一,易于识别,便于人们祭祀。如果墓地不封不树,年远世久,就会难以确认,因而需要堆土成坟作为标志。孔子为父母合葬,又在墓上培土封之,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南宋理学家张栻说:“周盛时固亦有祭于其墓者,虽非制礼之本经,而出于人情之所不忍,而其义理不至于甚害,则先王亦从而许之。”
第二,祭祀祖宗,维护家族利益。古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家族力量关系十分密切,家族人口越多、做官人越多官越大、家族越团结,家族力量就越强大,家族生存状态就十分优渥。所以,古代人建宗祠、修家谱、举办隆重葬礼现象十分普遍,祭祀祖宗就是维护家族利益一个有力的手段。
第三,维护宗法统治制度。土丘坟的出现,当与墓祭习俗的流行与统治阶级为显示威权而率先倡导有关。墓祭之事出现很早,《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东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准备伐纣,出发前曾去文王墓地祭祀。
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坟的出现意味着丧葬制度的完备和礼仪化,也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就是宗法等级制度,这关系着社会等级区分、家族长幼顺序的确立,社会秩序的稳定,直接影响地位、权力的继承和财富的分配,而丧葬仪式的核心就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丧葬制度和过程中的上下、尊卑秩序安排表面是对死者的尊重,实际上是给生者看的,并通过强调阴间等级关系再次明确人间的宗法关系。儒家孝道观、“事死如生”观念,也是服从宗法制度要求。
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三家”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桓huan楹”指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柱上有孔,穿索悬棺以入墓穴;)郑玄提到“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后世制度更为严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墓地的大小都有具体的规定。《周礼》曰:“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则士以上乃皆封树。’”孔颖达疏:“庶人既卑小,不须显异,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连人去世叫法也有等级之分,《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o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这里“小人”指老百姓。下葬时,郑玄注:“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垂鹿卢。”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的多少已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吕氏春秋·孟冬记》就记载了当时专门有官员“营丘垅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帝王们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不仅可以照旧享受原先享受的一切,而且仍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赫赫威权,高大的封土堆正象征着统治权,比“墓而不坟”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通过坟丘的高低大小和不同的形状来区分死者的身份,比埋在地下的其它用以区别身份的东西更能使后人有所感觉,这也正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秩序,由国家予以规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二、中国墓碑起源
伴随着坟(冢)的出现,墓碑自然而然也随之出现。
1.不封不树:中国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墓葬后,直到“殷商时期”大约两叁万多年时间里没有人工堆砌的坟,即“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论语》:“古时不封不树。没有坟,也就不存在碑。
2.丰碑:最早的墓碑起源于丰碑。丰碑就是棺木下葬时立于墓穴两旁的木质立柱。柱上有名为“穿”的圆孔,再用一根横圆木穿过两柱的“穿”,横木上缠以绳索,如轱辘(gulu)一样,用绳子将棺木牵引放入墓穴。初始,是将丰碑一同埋入墓穴。
《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施鹿卢以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建于道陌mo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谓之碑也。”(唐)陆龟蒙《野庙碑》:“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空,用木。后人书之以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郑玄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中”,孔;“鹿卢”,轱辘。
年在陕西凤翔战国时代秦公大墓遗址中,出土了现今最早的中国古代“丰碑”—四座巨大的木柱。秦公大墓距今二千五百多年。
陕西凤翔战国时代秦公大墓丰碑陕西凤翔战国时代秦公大墓丰碑3.墓碑:随着人们堆土为坟,丰碑也开始不埋入墓穴,留在原地。碑的原意就是没有文字的竖石,仅作为一种识别的标志,后逐渐发展成刻有文字的碑,主要用来记录生平、事迹或歌功颂德。丰碑从实用工具演变为墓碑始于汉代(大约2,年前)。《初学记》:“碑,以悲往事也。尽宫室庙屋墓隧之碣,镌文于石曰碑。”
4.碑碣:以前“碑“与“碣”是略有不同的。《后汉书》:“方者谓之碑,园首谓之碣。”古人称长形石刻为“碑”,称圆首形或形状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石刻为“碣”。“碣”一般指刻在一块单独的巨大的天然石上;《说文解字》中解释“碣”字的本义就是“特立之石”。碑与碣的使用是有规制的: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用碑,五品以下用碣。现在碑的含义是包含碑和碣的,一般统称“碑碣”或“碑”。
5.碑文:初始,碑上面是没有文字的,只起一个标识作用,后发展成在上面刻文记事,记录墓主信息、墓葬信息以及人们怀念祭文。
(1)刻石记事和碑文:人类刻石记事铭文起源甚早,与甲骨文、钟鼎文同期萌芽于殷商时期,大约3,年前。《管子》云:“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中国现存最早刻石记事文物是于安阳殷墟侯家庄殷人墓中出土的一件白石“石簋gui”残耳,在簋的耳部刻有细小的文字:“辛丑小臣入俎zu才以”等12字,属于殷商晚期(大约3,年前)文物。“簋”是一种食器。
安阳殷墟侯家庄殷人墓石簋碑文是东汉以后才有的,大约2,年前。叶其昌《语石》:“凡刻石之文谓之碑,当自汉以后也。”,欧阳修《集古录》:“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碑碣,卒不可得。”东汉时期为公元25年–公元年。
(2)墓碑碑刻:伴随土堆坟冢的出现,用来牵引棺椁放入墓穴的丰碑也不再一同埋入墓穴,而是留在坟冢旁,材质也从木质变成石质,起一种标志作用。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时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再后来,就直接丰碑在上面刻上铭文,增加了刻文记事功能,主要记录墓主信息和墓葬信息。丰碑就演变成墓碑,功能在原来标识作用基础上增加了记事功能。
祝其卿坟坛和上谷府卿坟坛是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西汉文字石刻,由于年代久远损毁过多,很多文字已经无法辨识。根据早期的石刻拓本与金石著录,它们的铭文是:“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这是现今能见到的较早的在墓地设立的文字石刻,它们是墓碑石刻的先声。“坟坛”就是设置在坟前的祭坛。
祝其卿和上谷府卿坟坛石刻(3)墓志(墓志铭):墓志或墓志铭是埋入墓穴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神僧传》云:“宝志公殁mo,梁武帝命制铭于冢内。”墓志或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基本信息(姓名、字号、籍贯和官级)、家世、功德事迹;“铭”是用韵文褒扬墓主功德,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明)徐师曾《文本明辩绪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4)墓碑碑刻与墓志(墓志铭):墓碑碑刻简单刻制墓主和墓葬简单信息,一般立于坟头前,尺寸较大;墓志(墓志铭)刻记墓主基本信息、家世、生平和功绩,一般埋入墓穴,尺寸较小,且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确认墓主的重要实物依据。
墓志(墓志铭)来源于墓碑。东汉末年,曹操曾严令禁碑,其后魏、晋两代亦因循此令,世间墓碑日渐减少。但是,人们仍希望追悼先人,于是将地表上的墓碑埋入墓穴中。禁碑之令废除后,刻制墓志铭的习惯保持下来,形成墓碑矗chu立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之格局。据考是我国最早之墓志是出土于河南洛阳的《贾武仲妻马姜墓志》,墓志明载是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距今1,年。
《贾武仲妻马姜墓志》冯孺人墓志是年发现的,它并不是一件完整独立的墓志,而是画像石墓中的一块画像石上刻下的一段铭文:“郁平大尹冯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七月十七日葵巳si葬。千岁不发。”
(5)神道碑:旧时,神道碑多建立在与坟墓有一定距离的墓道前,并指引前往坟冢的道路。神道碑外建碑亭或厅堂称“享堂”,碑上多刻歌功颂德文字,碑文较长而古板。
6.墓碑形制
墓碑源自于圆柱形的丰碑,为了多刻文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后又并参照房屋建筑,在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随着想要刻饰更多内容,墓碑越来越大并趋于复杂。一般墓碑分为两种,最早的是方块墓碑,后来发展出牌坊式墓碑。
(1)方块墓碑:汉代主要是方块墓碑,由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和碑座(碑趺fu)。碑首包含碑头(装饰雕刻)、碑额(题写碑名);碑首与碑身之间有一圆孔(“碑穿”),也有没有“穿”的;碑身包含碑阳(正面)、碑阴(背面)和碑侧;碑座有方块座和龟趺座(赑屃bixi)座。“碑额”(额题/额/篆额),碑首题字,或列有墓主信息、赞誉和祝福。
墓碑碑首也有几种:平首、圭首、圆首、方首、晕首、螭首等。
平首碑:顶部平直;
圭首碑:上锐下方,状如“玉圭”,或三角形;
圭首碑圆首碑:“天圆地方”,天人一体;
圆首碑方首碑:方形;
晕首碑:有碑晕的碑,或“穿”上方有晕纹;晕纹可能是保留了碑在下葬中作为轱辘架使用时留下的痕迹,也像日月光环。(唐)裴驷《史记集解》引孟康说:“晕,日旁气也。”
晕首碑晕首碑螭chi首碑:碑头刻饰有螭,如“六螭下垂”。螭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一种没有角的龙。
螭首碑螭首碑螭首碑(2)牌坊式墓碑:按照牌坊规制建造的墓碑。
织金方家坟牌坊墓碑(08摄三、墓葬规制与“事死如生”
综上,墓葬的作用或功能有三:第一:最早的功用是基于灵魂观念、“祖先崇拜”去祭祀祖先;其次是为了团结、凝聚家族成员,开拓扩大和维护家族利益;第三是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需要,大力提倡、鼓动和支持丧葬行为。《中庸》:“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战国时期《荀子》:“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大象其生以送其死。”。总之,墓葬以上功用中,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功用就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封建社会大力提倡鼓励墓葬行为也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丧葬制度。
四、墓葬与墓碑石刻
(一)石刻:古代石刻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石碑(记事石碑、歌功颂德碑、契约地界碑和墓葬石碑)、阙(也称“观“、“象魏”)、石造像、摩崖石刻、石雕、石经(刻经)、画像石、经幢(zhuang)等。“摩崖石刻”就是凿刻在山崖面上的石刻;“阙(que)”是古代大门,即中国现存的、时代最早的古代大门建筑;“石经”是将儒家经典刻成碑石;“画像石”在板状石材平面上雕刻图案。
古代石刻是现存古代文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实证价值最高的一类文物,为研究了解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提供了丰富、珍贵和可靠的实物史料。
(二)墓葬与石刻
1.墓葬石刻;据考古发掘证实,东汉墓葬中基本上都已经设有石祠堂、墓碑(墓志)、墓厥、神道柱(碑)及石兽等各种墓葬石刻。
2.墓碑石刻:墓碑石刻又是墓葬石刻中最多的一类石刻。
3.墓葬与石刻:石刻在汉代使用最多的场合就是在墓地,或者说厚葬风俗的推动及其墓葬形式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和扩大了石刻的普及和完善。
4.石碑与书法:常言说“碑以书传”,这里的“书”指的是书法。由于水、火、战乱等灾祸的毁坏,许多名家的书法都失传了,唯有石碑保存了大量书法名家的珍贵真迹。
石刻是“镌刻在石头上穿越千年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