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帝到夏代,人们对山西的盐是如何进行开

北京治疗皮炎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山西池盐生产考。古时山西安邑县位于今山西运城市内,安邑县自古出产池盐,县内的盐池通过天然蒸发析出池盐,池盐沉积在池底,人们可直接捞取食用。据文献考证,从五帝到夏代,都曾对山西地区的池盐进行开采。

一、五帝时池盐生产考。当炎帝氏族日渐衰落时,黄帝氏族开始兴起,即“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氏就是黄帝。在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期中,安邑民众一直利用池水的天然蒸发获得池盐。

盐池位于安邑县内,北宋时“在县南五里。其池周回一百一十四里。……池水紫色,湛然不流”。北宋时安邑县属于解州,“解州,本蒲州解县,……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领县三:解县,安邑,闻喜。”安邑县有“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

可见蚩尤曾据有安邑县,并据有盐池,这可从“蚩尤血化为盐池水”的神话推知。黄帝曾与蚩尤争夺盐池,黄帝大战蚩尤,“诛之于涿鹿之野。……涿鹿今在冀州。……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黄帝斩蚩尤于冀州,而“安邑县,本冀州之域”,县南的盐池之水“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依据神话推测,蚩尤与黄帝可能战于盐池附近,蚩尤被杀后,其鲜血化为盐水,表明他与黄帝的战争可能源于争夺盐池。由此推测在此之前,蚩尤氏族可能已经据有盐池,并且食用池盐,蚩尤战败后,盐池被黄帝氏族据有。

蚩尤氏族得到池盐的方法应是从池中直接捞取,因为盐池的水分通过天然蒸发,池水中的盐分就结晶析出,沉积于池底,然后就可捞起食用,这并不需要特殊的工艺。

到大舜时使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来制取池盐,就是在夏秋时节,在盐池旁用泥土堆建畦垄,在盐池边开沟引出池水,引到盐池旁的畦垄中,待水蓄满后,就用泥土堵住入口。此时节常刮南风,风的吹拂加速了水的蒸发,从而加快池盐的析出。

之所以说大舜时可能已利用南风来加速池盐的析出,是根据大舜所作的《南风歌》来加以推断的。舜的都城就在“安邑县,本冀州之域。《帝王世纪》:‘尧以二女妻舜,为筑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釐降二女於妫汭,嫔于虞,即此也。’

《晋太康地记》云:‘舜受禅安邑,或云蒲坂。’南风吹来的方向代表生育之意,这在大舜时表现为南风加速了池盐的析出,增加了池盐的产量,使本地百姓能得到足量的食盐,足量食盐的摄入使人们得以茁壮成长。

故《南风歌》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解决了人的生长问题,使人们不必因生长问题而恼怒,其如香草般温馨,化解了人们心中的郁结。

南风的养育之功还表现在其能增加安邑百姓的财富,《南风歌》中说“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与上文制盐方法结合,可知其意可能为夏秋时南风吹来,增加了池盐的产量,人们可将剩余的池盐与周边部落进行交换,换回所需的物品,这样就能“阜吾民之财”也。

这可从相关记载中得到推断。帝舜时大禹治水,大禹号召各地百姓互相交换本地的特产,以互通有无,安邑县盛产池盐,“鱼盐徙山”就可能包括安邑县的百姓用池盐去和山林中的民众进行交换,换回大量的林木和山货。

这样各地互通有无,各得所需,使各地百姓的生活都能维持下去。安邑的百姓用池盐换回自己所需的物品,使本地物资丰富,生活富足,这正可解释上文舜时利用南风大量析出池盐后,池盐能“阜吾民之财”。

二、夏代池盐生产考。根据文献推测,夏代时池盐生产可能已很发达,池盐很可能被大量制取和使用。夏代时因池盐被大量使用,又因为盐池位于夏都安邑之内,故池盐被称为“大夏之盐”。

这可从如下文献推知,《吕氏春秋》云:“和之美者:……大夏之盐”,高诱注云:“大夏,泽名,或曰山名,在西北。盐,形盐。”可知此盐出自盐泽,即盐池。大夏之盐可能就是安邑的池盐,如唐代阎伯玙的《盐池赋》云:“(盐池)前对条山,……却邻安邑,……其出形盐也,状雄虎之蹲於长野,攫拏兮步濩”。

盐池前对中条山,位于安邑之内。池盐天然析出时,外形象雄虎蹲在原野上,形貌威武。安邑为夏朝的都城,安邑盐池出产的池盐可能因此就被称为大夏之盐,这从以下文献可推知,《史记·晋世家》云:“(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史记集解》云:“《世本》曰:‘居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周代晋国始封之君唐叔虞居于鄂地,《史记正义》云:“《括地志》云:‘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

按:与绛州夏县相近。禹都安邑,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在大夏’也。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未详。”张守节指出鄂城的位置,但也对晋国始封地位于鄂城的观点提出了疑议,这一点将在下文具体分析。

《史记正义》提及的“夏县,本汉安邑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别置安邑县,十八年改为夏县,因夏禹所都为名。……安邑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夏禹所都也。”张驹贤考证说:“‘西’,官本作‘东’,与王应麟、程恩泽所引同,此疑误。”

即是说安邑故城位于夏县东北十五里,这与《史记正义》的考证一致。前文所引《太平寰宇记》已说大禹登上帝位后,定都于安邑,“安邑县,本夏旧都,汉以为县,属河东郡。”夏县是从安邑县划分出来的,夏禹的都城在安邑故城,在夏县界内。

鄂城距离夏县很近,自然距离安邑故城也不远,所以说鄂城在大夏,即位于当年夏朝的疆域内,如鄂城所在地昌宁县有“禹庙,在县西南一百五里龙门东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但是,张守节还指出唐叔虞的封地不应在鄂地,应在黄河、汾水以东的晋州平阳县。

翼城县位于河、汾二水以东,与上文所引《史记》所述相一致。鄂地可能是后来唐叔虞开发的一处别邑,《左传·隐公六年》云:“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杜预注云:“鄂,晋别邑。”

晋国的别邑鄂城邻近夏县,夏县是从安邑县划分出来的,夏县的安邑故城为夏朝的都城,原本也位于安邑县内,安邑县因此被称为“大夏”,鄂城就被认为“在大夏”之内。

那么大夏之盐就应为安邑盐池出产的池盐,其名中含有朝代之名,说明夏代时应是大量地制取和食用池盐,并一直影响到后世,故后人就用夏代之名来命名池盐,称其为“大夏之盐”。

综上,夏代时池盐应被更大量地生产和食用,要形成这种规模,在此之前就一定要有一个更早的池盐生产过程,这就表明夏代之前的五帝时期的池盐传说应不是编造的故事,而是有历史根据的,当时很可能已开始制取池盐,五帝时的池盐传说是对当时池盐生产方法的记载。

上古制盐传说所描述的制盐活动和方法应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我国先民制取食盐的历史。因为制盐方法一脉相传,利用信史时代相同制盐方法的记载,就可推知上古传说中的制盐活动很可能真实存在,这就将中国的制盐历史上推到炎黄时期。

山东夙沙氏是用海水淘洗海边含盐泥沙,溶解泥沙中的盐分,以提高海水的含盐浓度,然后烧煮海水,随着水分的蒸发,海盐就结晶析出。在部落间的商品交换中,夙沙氏族的成员用海盐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夙沙氏的制盐法一直在沿海各地流传使用,并且日渐广泛,这说明夙沙氏制盐的历史应该存在。

结语

山西池盐为盐池自然析出的食盐,相传在蚩尤时就可能已经从盐池中捞取池盐。舜时可能在盐池旁修建畦垄,引入盐池之水,利用夏秋时的南风吹拂畦垄里的池水,以加速水分的蒸发,使池盐快速地析出。这种方法世代相传,夏代时可能使用大舜的方法大量制取、使用池盐,其影响深远,故池盐被称为“大夏之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