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友听太史公说六安的故事人文地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年表、书、世家、列传五类。司马迁用独特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约三千年的历史,笔下多人物,精雕细刻达多人。太史公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六安在太史公的鸿篇巨制《史记》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六安地名之由来。“六安”这个地名中的两个字,大禹起了第一个字:六。《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受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第四声,同陆)”。“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安历史上第一位最有影响人物——皋陶。皋陶是东夷部落首领,皋陶的功绩被清晰地记载在史籍中,如《史记·夏本纪》、《史记·五帝本纪》都有相关记载,故而六安亦称作皋城或可称作皋陶故国。“六”是古代的一个小方国,在今天的六安市境内,面积非常的小,但却在夏商时即已立国了。周王朝时“六”始为子等爵位方国,六安民间有传“六安是皋陶六子封国”的说法,其实是对古文“六子国”三字句读的误断。正确的句读应为“六,子国”,而非“六子,国。”“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鲁文公五年(公元前年)被楚国所灭。(《史记·楚世家》里:“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皋陶之后”)。这样,从皋陶之后始封国到被灭亡,“六”实际上经历了长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六”和“陆”是通假字,可以互用。原意为“四周略高的陆地”等,这也符合古六国城邑位于丘陵地带的特征,这个读音在《康熙字典》等上有注释。这个地方是大别山余脉,丘岗起伏,错落有致,分布在淠河两岸。禹据这个地形把它称之为“六”,将皋陶安葬于此,并又作为方国封给了皋陶后裔。“六”是地形地貌,而不是一个数字。在“六”这个地方,先后有英布、刘长、刘安三任淮南王连续造反,令汉武帝沉思不解。于是在公元前年,他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吉祥之意,设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六安”地名从此便正式诞生。刘庆与六安国。六安王共传年。第一代为六安恭王刘庆,在位38年。刘庆(前-前83年),西汉恭王,父亲是刘寄。刘庆是刘寄最得宠的儿子,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侄儿。这里不能说一说刘寄和汉武帝的血缘关系。他们同父异母的兄弟,刘寄和汉武帝又是姨表兄弟。因为,刘寄的母亲王儿姁xū、xǔ与汉武帝的母亲太后王娡又是亲姐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在众多的兄弟中两人的感情最好。刘寄死后,其长子刘贤封为胶东王,作为刘寄的继承人。而最受宠的刘庆则被封为六安王,辖六安国。《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元狩二年(公元前年)“置六安国,以故陈为都”,是为“恭王庆元年”。《史记·五宗世家》亦云:“封庆于故衡山地,为六安王。”六安国的领地当时比较大,到西汉之末,只有当时的六、安风、安丰、蓼、阳泉这5个县。刘庆被封王以后,深感武帝恩德,小心翼翼,凡事中规中矩,武帝对其表现相当满意。死后谥其为共王,共即“恭”,按谥法解释:“正德美容,敬顺事上曰恭。”并享有汉朝最高的墓葬规格“黄肠题凑”。刘庆应当属于诸侯王中比较谨慎的一类,所以,六安国在西汉一直存续下来,直到王莽时才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代为六安夷王刘禄,在位10年;第三代为六安缪王刘定,在位22年;第四代为六安顷王刘光,在位27年;最后一代六安王刘育,王莽篡汉建新朝后被废(公元8年,王莽贬第五代六安王刘育为公,不久废为庶人),死后无谥号。东汉光武帝即位,实行减政政策,并省郡、国、县,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撤销六安国,以其县并入庐江郡,县名六安自此始。公元前年汉武帝巡视衡山国(今霍山县)《史记》中记载南岳衡山的故事。《史记·封禅书》等史籍记载:汉武帝曾巡狩今六安境内之南岳霍山衡山。《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与《史记·封禅书》相对应的是《汉书·郊祀志》。《汉书·郊祀志》载:元封五年南巡狩至于盛唐,登潜天柱山,武帝此次巡游了六安市境,所谓天柱山即霍山南岳山。其实从远古开始,一直到隋文帝之前,在中华大地上的四岳或五岳中的“南岳”均指六安市霍山的衡山。“四岳”或“五岳”是伴随着古史地域扩张而逐渐发生演变的,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之后,“五岳”中的南岳为才演变为现湖南的衡山。《史记》里的六安名人英布。英布(?—前年),秦末汉初名将。“六”人。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英布为六安历史上至今有明确清晰记载的第一人,是古代六安的一个重要人文符号。据《史记》里的《黥布列传》(qíng情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用作刑罚)《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和《汉书》等典籍记载,英布大体为皋陶之后,古六国人。英布与陈胜、吴广一样,身为刑徒,而凭着过人的胆略,起兵于乱世,扰得天下风云变幻,极具传奇色彩。英布从壮年从军、到先后参与决定中国走向的“巨鹿之战、函谷关之战、垓下之战”三大战役,显示了他过人的战功胆略与武艺。终于裂土分疆而贵为淮南王。英布其人多疑善变,缺乏忠诚。英布由少时的豪放,到灭秦时的残忍、再到楚汉战争的易主和最后的反叛,无不展示了他人性本来面貌。著名历史学家王立群曾评价英布有两个特点:一是见利忘义。他是项羽第一战将,在巨鹿之战中率先渡河,在函谷关之战中抄袭咸阳,多次以少胜,战功卓著,而却在项羽都城被围时竟不愿出手相助。二是胸无大志。说得是他政治目光短浅,没有战略思维,最后只能是如晋人伏滔评价的“虑生同体之祸,遂谋图全之计”般为自保而战,所以在与刘邦的决战中失败是必然的。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称英布为“黥布”?秦国二十万降卒就一夜之间消失了,杀了秦朝已经投降了的王子婴——杀降作孽;弑义帝——弑君忤逆。面上刺字,这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它表明,这个人从此永远是个“罪犯”,活着不能与人平等,死后也有可能难入祖坟。称之为黥布,也是一种讨伐。春秋笔法,告诉人们,英布是个有罪的人。为什么说英布有罪?这里把英布与吕布做个简单的比较。英布前一次叛楚是权衡利益,而后一次叛汉,则为被逼拼死一搏。天下已定,人心思安之际,英布却反汉,只有死路一条!吕布是三国名将,勇冠天下,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先跟随并州刺史丁原,董卓进京后,被董卓利诱杀了丁原,率众投奔了董卓,认董卓作义父。董卓迁都长安后,肆无忌惮,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司徒王允遂用貂蝉设“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最后“美人计”成功,吕布为貂蝉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下攻打长安,吕布败走。后成一股势力,投奔袁氏兄弟,可是袁氏处处利用和暗算他,后投奔张扬,后被曹操击败又转投刘备。在刘备和袁术相斗时,抢了刘备的地盘。最后曹操大军攻占徐州,杀了吕布。吕布有虓(xiāo消)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图。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用来评价英布和吕布一点也不过分!

纸质报刊联盟

排名不分先后

热忱欢迎兄弟报刊加盟选稿

《安徽工人报》副刊胡茂勇《安徽法制报》副刊陶必福《东部》杂志李明亮《贵港日报》副刊高瞩《北海日报》副刊庞白《未来》杂志王贤友《乡音》杂志姚文学《曲靖日报》副刊黄官品《东方文学》杂志付力《旅游散文》杂志张昌爱《皖西日报》副刊流冰

本刊编辑

赵克明戴晓东庄有禄王明军庆红

项宏苏恩李同好

值班编辑戴晓东

美术编辑杨文民戴剑

周月友,男,64岁,本科毕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分水岭》投稿须知

?可以是见诸报刊作品,但必须未在其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