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欲以完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度,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开纪传体先河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记载三千年历史的部纪传体通史,刚才几位出场的历史人物,烘托出了《史记》里两大要素和特点,一个是纪传体,一个是“通史”,从黄帝到秦始皇到张骞,它贯通了三千年,它由主体构成,《本纪》十二篇,是写帝王的,《世家》三十篇,是写诸侯的,《列传》七十篇,是写名巨将相和社会各界代表人物的,这三体在一百计篇中占了90%的篇幅。
《史记》以人物名中心,写了四千多人物,精雕细刻的人物就有三百多,比方说我们知道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志杰,有着什么样的遭遇,那是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它是一个三千年的英雄群像就这么栩栩如生的如同刚才演绎的那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史记》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实录”《项羽本纪》把项羽塑造出一个传奇英雄的形象,可是在《史记》的其他篇目里面比如《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里又补叙了项羽的性情比较残忍的一面,《汉书》作者班固对《史记》有这么一个评价:“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西汉王朝在武帝时代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统王朝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文化的统一,司马迁是站在了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时代叙写了多元,包容的文化和历史。
这个戏剧中出场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是黄帝,《史记》把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黄帝统一诸侯、立家建国、家国一体的产生是黄帝的功债,这就是司马迁以大-统历史观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坐标系上给出的一个起点。
《史记》首创了民族史传,里面有《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等,司马迁写出了一部多民族走向融合的历史,这种和而目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就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说述往事,思来者。
史家三绝唱,无韵之离骚。
千秋功过皆在青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壮游山河,青年立志,在舜和禹的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
“李隐之祸“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在逆境中奋发,是大勇。死也要死得有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死抉择中司马迁提开了他的人格,升华了他的历史观。昔日,周之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寰困之时编者《春秋》,屈原被放逐,赋《离骚》,左丘的双目失明,做《国语》,孙膑被残寒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诗》三百篇,多数是圣贤发愤而作,我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
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著就《太史公书》敢问足下,此书当得我司马迁再活一世否?
当得一世重生,万世不朽。
《太史公书》详细载录秦汉,上至轩辕黄帝,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纪》;修订年代表述差异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度,作八《书》;二十八星宿列星环绕北辰,计根车辐集于车毂(gǔ),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当,忠信行道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仗义而行,立功名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万五百字,称《太史公书》。青史可以资政,可以育人,此书很重要。
《太史公书》藏之名山,也应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青史人人可读,人人应读。
我觉得我们当代应该给太史公这样一个走我们历史的机会,让他看一看他花费了毕生心血的那些人物,成为了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成为了孩子们从小就在阅读的人物。他们一直都活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并且因为这些人物我们活得更精彩,更提气,更有壮志,我觉得这界对于司马迁个特别好的报答,就是我们没有愧对他的这一份苦心和当年这个孤独的沉重的甚至是忍辱的那一段岁月的熬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重视记寻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写史,因为我们要述往事,以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不虚美,不隐恶。
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