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7集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724/5763.html

公元前年壬子

周赧王六年

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①。

秦国首次设置丞相,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①秦国原本实行二十等爵制,大良造就相当于别国的宰相。前年,秦惠王以张仪为相,官名为“相邦”。前年,秦设置左右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甘茂为左丞相。

公元前年癸丑

周赧王七年

秦、魏会于应。

秦国与魏国在应城(今河南鲁山县东)举行会盟。

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①。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②,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③也。”王曰:“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庶长封帅师伐宜阳。

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约定共同进攻韩国,而令向寿作为他的副手。甘茂到达魏国后,命令向寿返回对秦武王说:“魏国同意听从我的安排,不过我还是建议大王不要伐韩!”秦武王令甘茂回国具体说明,不待其返回都城咸阳,武王亲自到息壤迎接甘茂,问他不能伐韩的原因。甘茂回答道:“宜阳是个很大的县,其实可以算作郡的级别。现在大王要求军队翻越多重险阻,千里远征而发动进攻,这是相当困难的。当年鲁国有位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是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旧织布不停,神情泰然自若。等到后来有三个人来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则曾母扔下机杼,翻墙逃走了。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而大王对我的信任也比不上曾母,猜疑我的人更是远不止三个,我恐怕大王日后也会扔下机杼。当年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而攻打中山,用了三年时间才攻下来。班师回来论功行赏时,魏文侯向乐羊出示别人对他的毁谤书信,堆积起来有一箱。乐羊再三叩拜行礼道:‘打下中山不是臣的功劳,这些都应当归功于您对臣的信任啊!’现在我甘茂,不过是个寄居在秦国的外人,樗里子和公孙奭将来必定会就韩国的事情来攻击我,大王也一定会听信他们的说辞。这样一来,则不但是大王您欺骗了魏王,而我也会遭到公仲侈的怨恨。”秦武王道:“我绝对不会听信他们的话,可以与你盟誓!”于是在息壤举行盟誓。当年秋,甘茂与庶长封率兵攻打宜阳。

①箧,音qiè,指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②羁旅之臣:羁,寄居;旅,作客。甘茂原是楚国下蔡人,因张仪、樗里子的引荐而受到秦惠王器重,故自称羁旅之臣。

③王欺魏王,指秦武王若听信樗里子和公孙奭的谗言,致使联魏伐韩之战功败垂成,就是欺骗了魏王。樗里子和公孙奭是秦国公子,其母皆是韩国女子,公仲侈是韩国连横亲秦派的领袖,故甘茂伐韩,在内会遭到樗里子和公孙奭的攻击,在外会遭到公仲侈的怨恨。

公元前年甲寅

周赧王八年

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公仲侈入谢于秦以请平。

甘茂率军攻打宜阳,五个月后仍未能攻克。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对此指指点点,秦武王派人去召甘茂,打算罢兵回国。甘茂道:“息壤之盟还在那里。”秦武王道:“确实有这回事。”于是大规模征调军队以支援甘茂,结果斩杀韩军六万。韩国的公仲侈入秦谢罪求和。

秦武王好以力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①;族孟说。武王无子,异母弟稷为质于燕,国人逆而立之,是为昭襄王。昭襄王母芈八子,楚女也,实宣太后。

秦武王喜欢与人做角力之游戏,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当到了大官。八月,秦武王与孟说举鼎,因血脉爆裂而死,孟说被灭族。秦武王没有儿子,其异母弟嬴稷在燕国做人质,国人于是将其迎回而立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②,是楚国女子,即宣太后。

①前年,张仪与司马错在秦惠王前辩论,司马错力主伐蜀,张仪则力主伐韩,理由是“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秦惠王虽然宠信张仪,但这一次却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前年,张仪说秦武王,重提“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秦武王虽然不喜张仪,但这番话却是很对他的胃口。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前年,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休矣”,遂有此甘茂伐韩攻宜阳之战。《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又记“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故可推测,导致秦武王举鼎而死的,必定就是周之九鼎。

另,《资治通鉴》记秦武王“绝脉而薨”,《史记·秦本纪》和《史记·赵世家》则记秦武王“绝膑而死”。绝膑,则是因体力不济而导致膝盖骨折断;绝脉,则是因力气透支而导致血脉爆裂。《淮南子·原道训》上说:“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指的就是秦武王这种人啊!

②八子,秦汉时的帝王侍妾的称号。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中山国的领地,军队经过房子(今河北高邑),之后抵达代地(今河北蔚县),再向北抵达大漠之无穷(今河北张北),向西攻至黄河,登上黄华山(今河南林州市林虑山)。赵武灵王与肥义谋划用胡服骑射来教化百姓,道:“愚者所嘲笑的,正是贤者所洞察的。即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这样做,必须得把胡人和中山国的领土都兼并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国内百姓都不愿意穿胡服,公子成称病不上朝。赵武灵王派使者前去请公子成道:“家事听命于尊长,国事服从于君王。现在我要求百姓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肯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这是在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之法,总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有一定之规,总以能执行命令为优先。施恩德要先从下层开始,行政令则要先从上层开始,因此我希望能够仰仗叔父的高义,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再拜而行礼道:“我听说,中国是圣人教化的地方,是礼乐普及的地方,是远人前来观察的地方,是外族学习仿效的地方。如今,大王舍弃这些而改穿远方外族的服装,变更自古以来的传统,违背全体国人的心愿,我恳请大王能够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武灵王。赵王于是亲自登门解释,道:“我国东面有齐、中山;北面有燕、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现在没有骑射的武备,如何能够守住国防?先前中山依靠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土,掠夺我们的人民,又引河水围鄗城(今河北高邑东),若非社稷神灵庇佑,鄗城几乎就要失守了。先王以此事为奇耻大辱,所以我才下决心要改变服装,训练骑射,目的就是要能够防御四境的兵患,血洗中山的仇怨。可是叔父您只是一味依循中国之旧俗,排斥变服之名声,却早已忘记鄗城事件的耻辱,这是让我感到失望啊!”公子成服从命令,于是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便穿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这才下达胡服令,而后教导人民练习骑射。

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赵国分得的土地,主要是在晋国的北部区域,位置比较偏远,土地比较贫瘠,且多为戎狄故地,生产力水平低下。察其周边邻国,西面有秦,南面有韩、魏,东面有齐,东北面有燕,西面和西北面则是楼烦、匈奴等游牧部落,此外还有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从东面嵌入赵国的中部腹地,阻碍赵国的南北交通。起初,三晋联合对外用兵,由于赵国地处偏远,故攻下的城池基本都被纳入韩魏版图,赵国获得实际利益相当有限,这就导致三晋联盟出现裂痕。前年,赵献侯将都城从晋阳(今山西太原)迁至中牟(

今河南鹤壁市山城区);前年,赵敬侯将都城从中牟迁至邯郸(今河北邯郸),目的皆在于绕开三晋联盟而独自进军中原略地。当时,赵国看中的目标是位于赵、魏、齐三国之间的卫国,然卫国本是魏国的附属国,遂导致了自前年开始的赵伐卫、魏伐赵、楚伐魏的中原混战。战后,魏、赵、卫均遭重创,反倒是二十五年前被魏国所灭的中山得以复国。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赵国一直试图攻占卫国和中山,但皆因魏、齐两大强国的干预而进展甚微,甚至屡遭重挫。前年,赵肃侯因国弱民穷,深感无力南征中原,遂沿着漳水和滏水之滨修筑长城,此即赵之南长城,亦称漳滏长城。赵国修建漳滏长城,目的就是为了防御魏、齐,战略上对南线采取守势。

前年,赵武灵王即位,之后十余年间,赵国在与齐国和秦国的交战中连续遭到挫败,北面的胡人和东面的中山也屡屡乘机进犯,这促使赵武灵王重新思考赵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前年,赵武灵王亲自巡视了一圈赵国的边境线,发现赵国的国防力量非常薄弱,自守尚且力有不逮,更遑论对外攻城略地。于是,赵武灵王全面推动战略转型。首先是在外交上韬光养晦,当齐、楚、秦诸强在中原战场激烈争斗之际,赵国不再参与合纵连横的任何一方,始终保持中立态度。在确保南线无战事后,赵武灵王将赵国百年来的南向战略调整成北向,通过征讨北方的胡人来增强赵国的实力,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的中原军队以步兵为主,身着重盔甲,手持长兵器,非常不利于远程机动作战,在与擅长骑射的胡人交锋时处于明显劣势。因此,赵武灵王这才要求全民脱掉中原固有的宽袍大袖,改穿胡人的短装,束皮带,穿皮靴,以方便骑马射箭,为的就是能够训练出强大的骑兵军团,师胡人之长技以制胡。

后人论及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常称其为军事改革。其实,只要改革的程度足够深,则无论是军事改革,经济改革,还是文化教育改革,又哪有不涉及到政治改革的?胡服骑射的理念刚提出时,获得肥义、楼缓等亲信的支持,却遭到公子成、赵文、赵造、赵燕等贵族的强烈反对。公子成说赵武灵王“袭远方之服”,是在“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战国策·赵策二》,下同)赵文亦强调“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循法无愆,民之职也。”赵造则称“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且循法无过,循礼无邪。”对于这些来自宗室贵族的反对言论,赵武灵王都需要一一辩驳说服。赵燕没有及时改穿胡服,赵武灵王则以“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委高,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亲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相威胁,这才迫使朝中贵族皆身穿胡服,进而推广到全国。至于骑射的部分,同样遭到了军中将领的反对。当赵武灵王攻下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将其改为“骑邑”,用以训练骑兵时,赵将牛赞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赵武灵王则以“古今异利,远近易用。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子制官府之籍,不知气节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相驳斥。因此,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首先是要改革赵国百年来向南略地的总体战略,接着是要改革赵人千年以来的服装礼制,最后才是对现行军事制度的改革。赵武灵王推动胡服骑射的改革之难,远非后人以为之换件衣服、上马射箭这么简单,它同样是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也是正因为改革阻力极大,故而其它国家根本无从效仿,使得赵国成为日后东方六国中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秦抗衡的强国。

公元前年乙卯

周赧王九年

秦昭王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言于王,以武遂①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而罢兵。甘茂奔齐。

秦昭王命向寿前往宜阳划定疆界、安抚百姓,又命樗里子和甘茂讨伐魏国。甘茂向秦昭王建议,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归还给韩国。向寿、公孙奭坚决反对,但未能阻止,遂因此怨恨诬陷甘茂。甘茂恐惧,停止对魏国蒲阪(今山西永济西)的进攻而逃走了。樗里子只好与魏国讲和退兵。甘茂投奔齐国。

①武遂,在黄河北岸、今山西垣曲东南。自武遂南下60公里,为韩之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西);自武遂北上公里,为韩之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故武遂是贯通韩国南北的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前年,秦武王命甘茂攻占宜阳后,秦军随即北上攻占武遂,并筑城防守。此次甘茂向秦昭王建议主动归还武遂,目的是为了与韩国重修旧好,巩固确认去年攻占韩国宜阳的既得利益。

②蒲阪,在今山西永济西。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皮氏。”又记:“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皮氏,在今山西河津,与蒲阪俱在黄河东岸,居蒲阪以北80公里处。然何以前有“樗里子、甘茂伐魏皮氏”,后又有“茂惧,辍伐魏蒲阪”?《史记集解》之徐广以蒲阪是误记,当为皮氏。《资治通鉴》当是以皮氏为误记,故在转载时只记“樗里子、甘茂伐魏”,而不言伐“魏皮氏”。姚尧以为还有一种可能,即樗里子与甘茂兵分两路伐魏,樗里子攻北线之皮氏,甘茂攻南线之蒲阪。当南线的甘茂听说朝中有人构陷,遂停止进攻而逃走,北线的樗里子亦只好罢兵讲和。若是樗里子与甘茂共领一支军队,则甘茂排位在樗里子之后,恐怕不能随意下令停止进攻,也没有那么容易逃走。

甘茂虽然为秦国立下军功无数,却始终处于强烈的不安全感之中,一直担心朝中亲贵要陷害他。商鞅变法解决了激励机制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安全机制的问题;凭军功可以加官进爵、封地分田,可这些辛苦攒下的功名利禄,却是随时可能会轻而易举被全部拿走的。尤其是那些外来臣子,他们曾经为秦国耗尽一生的心血,立下无数的功勋,但到头来却没有几个能在秦国安享富贵。张仪在秦惠王去世后立刻去秦赴魏,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了,其之前的商鞅,之后的李斯,更是遭到自身车裂腰斩、家族满门被灭的惨境。如此想来,甘茂在军前逃跑,亦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①。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赵武灵王攻占中山国的领地,兵锋直至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又向西进攻胡人,兵锋直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林胡王献马求和。赵武灵王收兵回国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命代相赵固主持胡人事务,招募胡人充实军队。

①林胡,即林中胡人的简称,林胡人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那里森林非常多。榆中,即伊金霍洛旗,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所辖,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是当时林胡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赵武灵王兵至榆中,故林胡王献马求和。

楚王与齐、韩合从。

楚怀王与齐国、韩国订立合纵同盟。

公元前年丙辰

周赧王十年

彗星见。

天上出现彗星。

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

赵武灵王讨伐中山,夺取丹丘(今河北曲阳西北)、爽阳(亦作华阳、恒山、常山,今河北涞源西南)、鸿之塞(今河北涞源西南,爽阳之北),又攻占鄗城(今河北高邑东)、石邑(今河北石家庄)、封龙(今河北石家庄西南)、东垣(今河北石家庄东北)。中山国同意献出此四城以求和。

秦宣太后异父弟曰穰侯魏冉,同父弟曰华阳君芈戎;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秦国宣太后有异父弟名魏冉,封穰侯;有同父弟名芈戎,封华阳君;秦昭王有同母弟名嬴显,封高陵君;又有一同母弟名嬴悝,封泾阳君。其中,以魏冉最为贤能,自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死后,各兄弟争夺王位,唯有魏冉力保秦昭王即位。秦昭王即位后,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这一年,庶长嬴壮勾结大臣和诸公子阴谋作乱,遭到魏冉诛杀,惠文后亦是非正常死亡。秦武王的妻子悼武王后被要求离开秦国而居住于魏,那些与秦昭王不合的兄弟,也全部被魏冉处死。因秦昭王年纪尚幼,宣太后便亲自治理国事,任用魏冉执政,其威势震慑秦国。

秦武王因举鼎而猝死,时年二十二岁,尚未有子,故导致秦国王室爆发夺位之乱。当时,秦惠王之正妻、秦武王之母惠文后,与秦武王之妻悼武王后,主张立公子嬴壮为君,即《史记·穰侯列传》所记之“季君”;秦惠王之八子,即宣太后,主张立公子嬴稷为君,即后来的秦昭王。结果是魏冉发动政变,将惠文后、嬴壮及支持嬴壮的诸公子全部诛杀。《史记·秦本纪》称嬴壮为庶长壮,嬴壮能当到庶长,显然在军中已有极高的权势及声望,故能得诸公子支持,所谓“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大抵就是这些支持嬴壮的诸公子。《史记·秦本纪》记:“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而《史记·穰侯列传》却记:“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资治通鉴》采纳《史记·秦本纪》的说法,这是正确的,《史记·穰侯列传》记惠文后先武王死,是史家讳言,掩饰秦昭王(因魏冉)弑君弑母的事实。

武王猝死而昭王继位,对秦国乃至天下格局影响至深。当武王之时,朝中势力最大的派系是韩系外戚,樗里子和公孙奭之母皆是韩国女子。秦武王之母惠文后是魏国女子,惠文后为秦武王选的王后,即悼武王后,亦是魏国女子,若秦武王能执政二三十年,则秦国极可能是由魏系外戚掌管朝政。然此次政变之后,韩系外戚势力衰微,魏系外戚遭到血洗,秦国朝政从此落入以宣太后为代表的楚系外戚手中,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灭楚前逐昌平君才算结束。

公元前年丁巳

周赧王十一年

秦王、楚王盟于黄棘①;秦复与楚上庸。

秦昭王与楚怀王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会盟,秦国将上庸(今湖北竹山)归还给楚国。

①宣太后执掌秦国朝政后,又于前年为秦昭王迎娶楚国女子为后,遂使秦国与楚国的关系迅速升温,与韩魏的关系则随之降温。

公元前年戊午

周赧王十二年

彗星见。

天上出现彗星。

秦取魏蒲阪、晋阳①、封陵;又取韩武遂②。

秦国攻取魏国的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晋阳①(今山西芮城西)、封陵(今山西芮城西南);又攻取韩国的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

①晋阳,《史记》记作“阳晋”,因其在黄河之阳,又属晋地,故称“阳晋”。另,卫国亦有一阳晋,在今山东郓城西,与此非是一处。蒲阪、阳晋、封陵,皆属河西通往河东之重要渡口,为兵家必争之要地。

②前年,甘茂曾建议秦昭王将武遂还给韩国。现甘茂已走,宣太后又主导秦楚结盟而与韩魏交恶,故重新夺回武遂。

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以请救。秦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齐国、韩国、魏国以楚国背叛合纵同盟为由,共同出兵讨伐楚国。楚怀王派太子芈横前往秦国作人质,请秦国出兵相救。秦国派名叫通(姓不详)的客卿率兵救楚,三国撤兵退走。

秦惠王时期,天下格局是秦国与韩魏连横以对抗齐楚。秦武王即位后以甘茂攻韩之宜阳,昭王即位后又由宣太后主导与楚联姻而攻韩魏,遂使齐、韩、魏结盟以对抗秦楚。

姚尧

你的支持,我的坚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