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智宣子的选择

作者

河伯

缘起

司马光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不过绝大多数人知道光哥是因为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另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司马光是因为他们把这个故事记成了“司马缸砸光”。

其实光哥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虽然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作为并不是那么的受到认同,但是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编就的《资治通鉴》绝对堪称史诗巨作。花了一年多时间浅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收获,不禁扼腕这么好的历史巨著却没有很多人去读。所以动了念头,想写一写《资治通鉴》。

写作基本形式是在《通鉴》的内容上,加一些个人演绎和评论。有几个原则,希望大家了解:第一,我是个业余玩票的,不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无法核对和查证史料的准确性。因此,在内容上有缺失乃至错误,希望大家能指出来,也能有所体谅。第二,由于我的时间有限,篇幅也不会长,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无法%呈现原书全貌。我会在力求保证历史完整性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段子,但不会涵盖全书内容。第三,最重要的,大家要明白:看我写的远不如读原典。而且我也强烈建议,大家能先读原典,再来读我的文章,效果才最好。

计划是从本月开始,每周写三次;按《通鉴》的顺序,一卷一卷写;每卷根据内容,分几次。《通鉴》全书共卷,写完需要坚持四五年,所以不管是写还是读,都是个锻炼毅力的活儿。

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当今中国的很多问题,十有八九于史可鉴,望大家能举一反三,于身于国有所裨益。

一、智宣子的选择

智宣子最近有点烦恼。智宣子是晋国智氏家族的家长,而智氏是晋国六卿之首,晋国乃至整个周朝最有势力的大夫家族。他正面临着一个之后几千年所有中国式家长都要头疼的问题——确定继承人。

第二天,在家族会议上,智宣子提出了选定继承人这件事,其实就是在他的两个儿子,瑶和宵之间二选一。话音刚落,智果站了出来,说,立瑶不如立宵。

“瑶有五个长处,”智果侃侃而谈,“长得帅,武功好,才艺高,文章口才都不错,而且坚毅果敢。

“但是,他非常不仁厚。所以,如果立瑶为后,我们这个家族必定会灭亡的!”

智宣子脸上闪过一丝察觉不到的微笑。“吾意已决,立瑶。”

随后的几天,智果去找了太史官,改姓辅,宣布和智氏断绝关系。

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很巧合的是,智果的话最后却一语成谶,智氏家族果然在瑶的领导下,被灭族了。

对这件事,司马光发表了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评论,他说,智伯瑶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光哥把人分为了四种类型:才德兼备—圣人;才德兼无—愚人;德胜才—君子;才胜德—小人。光哥说,选择人才的时候,宁可选愚人(譬如宵),也不可选小人(譬如瑶);而智宣子没有听智果的话,做了个无比错误的决定。

历史真的如此么?

[河伯的揣摩……]

其实在家族会议的前一天晚上,智宣子跟智果两个人单独聊了很久。

“智果啊,晋国恐怕气数已尽,马上就要灭亡了。”

“是的,这对我们智家是个好机会!”

“嗯,但我们需要冒点险。”智宣子站起身来,凝视着窗外。

智果端坐着,双手不知何时攥成了拳头,手心里都是汗。

“我想选择瑶来继承我家族老大的位子。”

“好,我一定会全力辅佐他!”智果斩钉截铁的说。

智宣子垂下脑袋,眼里闪过一丝淡淡的忧伤,转过身对智果一字一句的说道:“不,你的任务是在最坏的情况下,给家族保留血脉。”

智果不解。

“虽然晋国即将灭亡是事实,但是让瑶继承家族完成对晋国取而代之的策略仍然冒着很大的风险。我不是个喜欢冒风险的人。我要你公开反对瑶,并且从家族中分立出去,以免我们这一整个家族绝后。”智宣子解释道。

智果过了好久才回过神来,他俯下身子,默默施礼。离开的时候擒满泪水。第二天,智果在家族会议上向智宣子提出了被后世许多史书加以记载的这段言论。

毫无疑问,瑶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瑶担任智氏掌门人的期间,晋六卿变成了四卿;他还通过罢免国君,独专国政;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赫赫战功。他的目标是继续铲除其他三卿(赵、魏、韩),然后取得晋国的所有土地和最终控制权。

很多人相信,瑶的行为就如同智果分析的那样,是瑶的性格所致,导致这样的结果也是才胜于德的必然结果。其实只有智果才知道,当时他的说法只是个幌子。

对于那时的智宣子来说,选择瑶还是选择宵不单单是继承人的选择问题,里面还包含了家族战略的抉择。智宣子已经意识到晋国未来的结局了——要么被一家取而代之,要么被几家瓜分。他希望智家能成为那个取而代之的家族,而不是和韩、赵、魏、范、中行五家一起瓜分这个国家。能实现这个策略的,只有瑶,他聪明能干,有决断性,但如果这个策略不成功,很可能被仇家群起攻之而导致灭族;而宵,只是个本分的人,在未来的乱世如果让他掌舵,智家一定会走下坡路,绝对成不了乱世中的主导者,极有可能为其他大族所兼并。

所以,智宣子做了一个不失理智却又冒险的抉择,智家要么一家独大,要么消失在历史中。当然,如果是后者的话,不能让血脉完全消失,于是他叫来了智果,部署了他的计划。

瑶是个很好的执行者。在灭掉了范和中行两家之后。他又把矛头对准了其他三家。他们的命运这时候已经大部分都掌握在了智伯手里。智伯选择了代价最小的策略,一点点蚕食三家的领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韩和魏都顺从了;而赵家不肯。智伯很可能是了解博弈论原则的,如果这时候不给赵襄子一点教训,他完成大业就会碰到很大的麻烦。所以,他出兵进攻赵襄子,并且水攻其所在的晋阳城池,城内“沈灶产娃”,赵襄子和他的小伙伴们每天在蛙声中入睡。

可惜,智伯瑶差一点就成功了。赵襄子悄悄联系了韩、魏两家,抓住了他们担心步赵家后尘的念头,“唇亡则齿寒”,成功策反了他们。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得以幸免。

历史没有如果。智伯的最后结局是身首异处,头还被赵襄子漆成酒杯,赵襄子每天用这个杯子喝酒。

让我们回顾一下早些时候光哥做的评论。光哥说,智宣子做了一个很错误的选择,因为瑶这个人才德不匹配,才比德高出太多了。而我看来,瑶没有投机成功,不是才德不配,而是根本就还不够聪明,即才还不够。如果他当时意识到围城时候对韩魏两家的言论会招致他们担心自己家族未来命运而奋起反抗他的话,他或许就不会在那个时刻那么轻慢的对待这两个已经名存实亡的卿大夫世家的掌门人了。

我承认瑶是个无德的人,但是,我想问问光哥,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的三家,后来瓜分了他们主公的土地,还威逼他们主公的主公封他们为列侯,这算是有德人的胜利么?

在那个时代,高尚的品德很宝贵,可是没有实力和谋略的帮助,恐怕最后也只能享受悲情的结局。所以,民间有俗话说,“好人要比坏人更坏”。

无论如何,这件事直接促成了后来的“三家分晋”,被光哥拿来作为《资治通鉴》全书写的第一个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从春秋进入了战国。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