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暑假课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文言文是古代历史中通用的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了解古代文化,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
小古文
一期:7月4日—7月20日(三至六年级)
二期:7月21日—8月6日(三至六年级)
每期15天,周一至周六每天都上课
高年级(人物长廊)
1.人物长廊——三皇五帝
所有人对皇帝这个称呼肯定都不陌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学过一点历史的人都很为熟悉。但是皇帝一词又是从何而来?可能很多人都比较陌生。在秦始皇之前,其实并没有“皇帝”这个称呼。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君主的称呼是“王”,但是三皇和五帝具体是指那些人?这些人究竟具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为中华民族带来哪些神秘的色彩?探索上古人物的奥秘,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掌握将古文转化为白话文的方法。
2.人物长廊——孔子与《论语》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创立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孔子是励志的代表人物,他从出生到离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也是学生必学的经典之一,期中涵盖了我们现在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跨越千年,让我们一起聆听孔子的谆谆教诲,也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受益匪浅。
3.人物长廊——孟子与《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为何他能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家庭教育又给了他怎样的帮助?《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四书”之一其中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又有哪些我们可以现实生活可以借鉴的道理?学习小古文中的通假现象是怎么回事,遇到通假字如何识别并解读?
4.人物长廊——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为何会为秦国效命,为何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最终的人生结局是喜还是悲?人物的经历又有怎样的传奇色彩?《韩非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小小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部编版教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出自于《韩非子》中的文章,走进韩非,让我们了解他与它背后的故事。
5.人物长廊——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的乱世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何他能实现大一统的宏图大业,人物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成长故事?大一统的过程是如何实行?“焚书坑儒”又与他有着怎样的关系?走进“千古一帝”的世界,去窥探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6.人物长廊——司马迁与《史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史书是什么?作者是谁吗?他生活在哪个时期,著书时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按照史书编排方式和时间连贯度的不同,中国的史书又有哪些?穿越时空,了解史书中的人物与社会现实。
中年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医者仁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古代的家庭教育
探索宇宙的人
舌尖上的中国
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古代的清廉之风
假如动物会说话
徜徉于小古文中,见证古人的智慧。古时候的家庭教育是否和现在一样?他们的家庭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古代的人们是否也有过遨游太空的理想?古人的饮食又会有怎样的新奇之处?他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一番怎样的面貌?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中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一些成语的来源,还可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意,真正地理解并且运用。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的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谁?学习小古文究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小古文中”汝““吾”“尔”等称呼语为何会七十二变?经常见面却傻傻分不清楚的“之”“其”等字究竟指的什么?为何小古文中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不同?我们又该怎么去掌握?方法的渗透,文化的积淀,才能慢慢懂得小古文的乐趣。樱花树下大语文小古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诸子百家为主的经典。而这些经典全部都是由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不是天生能懂,也不是长大了自然就会懂的,即使是出生在中国,哪怕博士生,也不一定读得懂文言文,因此如何有兴趣并轻松学习文言文是我们都希望的。
学习古文,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具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竞争力,从小学打造孩子的学科优势。
因为文言文的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占比越来越大。部编版教材改版后,小学语文新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孩子对于小古文的学习,在今后的更深层次的文言文学习或是应试阶段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语言学习的特点是越早接触,越容易接受,所以孩子学习小古文要趁早抓起!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小古文?
01、古文与现代白话文词义的不同,难以理解。
02、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知不够,感觉晦涩难懂。
03、老师的教法没有让学生体会古文的趣味和美感,孩子学不进去。
樱花树下小古文系列课程,力求通过“讲”“读”“诵”“练”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克服孩子们对古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兴趣,引导孩子们爱上古文。中低年级采取“从零开始”的学习方式,中高年级采取“文史结合”的学习方式。教材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文章的特点浅显易懂,活泼有趣,从未接触过文言文的学生,读起来也能理解大部分,很容易对古文产生兴趣,心生好感。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提升文言文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走进文言、理解经典、传承文化。
(1)增强历史和文化熏陶:
小古文内容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增加对历史常识的了解;深刻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可提升孩子文化素养。
(2)建立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从儿童有兴趣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典故等入手,用文言形式表达,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提升古文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积累文言文常用文言字、词、句子,由易到难,平滑无感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积累大量的文言文,为古文写作或者白话文写作打深厚的基础。
附专家访谈
以下内容援引至“小古文”课题组组长朱文君答《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问时候所说,说得相当透彻:
中国的小学生,必须要读一点文言文。理由有四条:
第一,文言,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
我们现在的白话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和文言一脉相承。上古时候,文言本是白话。古人说话就是这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后来,虽然白话和文言分离,但白话中一些精妙的表达往往来自文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成语,大部分出自文言。它好像文言大海退潮之后,留在语言沙滩上的贝壳,那么美好,那么诱人。使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简洁而文雅。再比如,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
第二,文言能让白话的表达更有节奏和音韵。
作为杂志编辑,我每日阅读大量的稿件。但凡好读的稿子语言都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口语表达更是如此。要想让我们的白话表达能够保持这种独特节奏和韵律之美,就必须到文言那里寻找滋养!你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不仅四字一顿,节奏鲜明,而且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
第三,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我们这几年做经典诵读课题,接触了不少自小受过古诗文熏陶的老师,他们的精神气质,他们对语言的感觉,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语感犹如乐感,有没有童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能抵达的人生高度和专业成就。所以我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四,退一步说,假如小学不读文言,中学也不读文言,那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小学几乎不接触文言,到了中学,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20%,而且很快就要面对考试,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学生骤然接触这么多的文言,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老师只能用教外语的方法翻译词句、讲解语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至此视文言为畏途,视传统文化为异类。所以,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学习能够有个台阶,有个预备,小学也应该学一点浅易的文言,积累一定的语汇,培养文言的语感。
得一良师,一生之幸。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的优秀引导者,是樱花树下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END-查看上课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