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马克吐温投资家罗杰斯曾经表示,学习历史和哲学相比学金融更能帮助到你。不知道大部分人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不是和我一样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白话文小说开始的,对于中学时代的历史课本也随着高考结束而还给了老师。工作之后是一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深深吸引了我,重新燃起了读历史的兴趣,但苦于文言文功底实在差,直接读《二十四史》几乎是不可能的,类似《明朝那些事》这样的演义性质的,对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文学创作,用现代方式演绎,又兼具幽默的方式很适合这个阶段的我。于是,相继读了《大秦帝国》,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传》,龙镇的《春秋战国》,也阅读了《万历十五年》。对大致的朝代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读罢这些文学加工的作品,就特别想看正史,但还是苦于文言文功底差。这段时期,开始读蔡东藩的白话文《清史演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通俗易懂,蔡东藩的演义系列相继看了蔡的《明史演义》和孟森的《明史讲义》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看了大部头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柏杨除了白话翻译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通常也是见仁见智。看完这部大部头之后,觉得不过瘾,想看原汁原味的,因为只想看客观的历史,不想看太多第三者的理解。于是,看起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发现也能大致看得懂,虽每一句每一字,不见得翻译得出来。文言文功底此时还是差。朝代的历史看多了,就特别想了解个人,比如为什么是作为外来人的商鞅改革了秦朝,为什么是战功赫赫的韩信最后是这样的结局,为什么是曾国藩力挽狂澜中兴了晚清…这些在历史关键期的人物,是历史选择了他们,还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有某些关键人物左右了历史的走向,这像一个谜深深吸引了我。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解历史中的人物,想了解真实的个人,于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和《货殖列传》反复看了几遍,文言文和翻译对比着看。这个时期,开始看起《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也是大概的看,不是从头到尾的看,只是对具体人物感兴趣,就去看原文。相比《二十四史》中后期的官方著作,个人认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兼具正史和文学美学享受。在具体文物的深究上,看得最多的还是曾国藩。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了一步的了解。要读懂历史人物的内心,不得不读其言其文,于是大部头的《曾文正公文集》开始啃了,这中间夹杂着读了梁启超《李鸿章》,只因要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人他身边的人他所处的环境也需要有所了解。一部《曾文正公文集》不仅仅是曾国藩作为儒学大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行记录,更是将中国古经典集集大成,读曾国藩不得不读《曾文正公文集》。历来中国的历史更像是朝代皇帝及大臣的事迹,这提供了一个脉络,读历史读的是故事也是品味人性,古往今来,唯人性始终不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是重复了故事,而是重复了人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