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成《史记》,流芳后世,被称为“千秋太史公”。《史记》成书背后,既有个人努力,也有机缘,寄托着父亲的遗愿,离不开后辈的举荐。
1启蒙奠基础
西汉时,司马迁出生在黄河边一个叫龙门的小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很有学问,在当地素有威望。正是在他望子成龙的督促下,司马迁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诵习《尚书》《左传》《国语》等书。
在那个书册典籍都是珍稀品的年代,小小年纪的司马迁,算得上博览群书了。这个小康之家,给予了司马迁最初的文学启蒙和教育。
2游历长见识
可是总在老家待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年轻人总要开拓视野,因此稍稍年长的司马迁离开了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经成为一个富有学识、风度翩翩的少年,司马谈对他寄予厚望,鼓励儿子游历山川,增长见闻。
于是,年轻的司马迁整顿行装,开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程。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湘西钱塘、姑苏淮阴、临淄曲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无数雄关大川尽收眼底,无数风土人情熟记于心。在这次游历中,司马迁实地寻访中华名胜,遍访搜集遗闻古事,为其后来撰写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循规入仕途
游历结束之后,司马迁回到长安,在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留了下来。在司马谈举荐下,司马迁出任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这些地区,在第二年回朝向汉武帝复命。
看着司马迁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他的父亲司马谈心里安定了。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司马谈因病没能参加汉武帝的泰山封禅大典,滞留洛阳,司马迁跟随前往。封禅大典结束后,司马谈病情加重,在弥留之际嘱咐司马迁要续写史书。
4直言遭灾祸
然而,司马迁没有想到,他安逸的人生即将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由于他性格耿直,在“李陵诈降匈奴”的事件中触怒了汉武帝。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汉武帝给司马迁定下诬罔罪名,按律当斩。
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愿,毅然选择了以宫刑赎死罪。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希望,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了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5出献见天日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成为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从小就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这部伟大的著作承载着司马迁的使命,如今,通过女儿又传到了外孙这里。杨恽虽然很小,但他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杨恽成为高官,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汉宣帝比较开明,杨恽把《史记》献给了他,至此,这部伟大的史书终于可以重见天日,让天下人一睹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