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正在热播的《大秦赋》,从开播以来,豆瓣评分一路下滑,质疑批评之声也日渐汹汹,原因就是随着这部剧的情节逐渐铺展开,将秦国描绘成天堂乐土的感觉越来越浓,甚至于完全颠倒黑白,为什么这样露骨为暴秦洗地?
图1:《大秦赋》最雷人的场景和台词
《大秦赋》12月1日开播,这部剧讲述的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赢异人到赵国做质子,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并成为太子,继而成为秦王,再到嬴政即位,率领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程。这段战国末年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已经有无数的戏曲、影视来表现了,而且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更是让作为历史控的老周满怀期待。
首播当天,豆瓣评分就高达8.9分,这个分数在国产历史剧中绝对算是巅峰了,而且网上也是一片叫好。但是随着剧情逐渐铺展开来,豆瓣评分一路下滑,仅仅半个月后就跌到了6.5分,网上的口碑也开始了反转,质疑批评之声日渐汹汹,当看到剧中出现楚国的百姓逃亡到秦国,面对追来的楚军士兵,竟然大叫“回楚国,我们没有活路,我不愿当楚民,愿当秦人!”老周也实在是忍无可忍,之前对台词、对服饰、对道具的种种不满和失望,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反感恶心到极点,于是果断放弃!
图2:不过半个月豆瓣评分就跌到了6.5分
先来说说剧中的角色,男一号自然是秦始皇嬴政,且不说让四十岁的张鲁一去饰演十多岁的少年嬴政,是否合适,最重要的从一开始嬴政就如同有了上帝之眼,不但早就有了一统天下的雄心,而且就像早就知道了必定会一统天下似的。还有,剧中嬴政统一天下的理由居然是为了平定战乱,要知道战国末年,只剩下七国,战乱主要正是因为秦国要兼并六国引起的,十场战争里至少七八场都是和秦国有关。明明是出于对别国土地的觊觎和贪婪,居然说成了替天行道的圣人,把历史上定论为暴虐冷血的嬴政,居然成了深受万民拥戴的不世明君,这也太无耻了吧。
图3:暴虐贪婪的秦始皇居然成了深受万民拥戴的明君
再说吕不韦,剧中饰演吕不韦的段奕宏,也不管是在庙堂,还是在相府,时不时会来那么几声鸡贼的奸笑,难道这个细节设计是为了表现吕不韦的奸诈?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更重要的,剧中的吕不韦帮助赢异人逃离赵国,当上秦王,以及辅佐嬴政,都是为了堂皇的天道大义。天呐,难道编导竟然孤陋寡闻到连“奇货可居”的典故都不知道吗?
吕不韦本来就是家财万金的大商巨贾,当他准备在赢异人身上不惜倾家荡产耗费巨资进行运作之前,先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父亲回答说:“十倍。”吕不韦又问:“那么贩运珠宝呢?”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再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父亲惊诧地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于是吕不韦就开始了这场豪赌一般的“投资”。看到没,人家完全就是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大秦赋》的编导居然将唯利是图的吕不韦洗白成了肩负天下兴衰和万千百姓前途命运的圣人。
图4: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时不时会来几声贼笑
还有李斯,剧中的李斯从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学成,千里入秦,也是怀抱着一腔拯救天下黎民的豪情壮志,不图名不为利,辅佐嬴政成就王霸大业。但是,《大秦赋》的编导再次无知了,或者是故意“遗忘”了李斯最著名的“硕鼠”理论——《史记·李斯列传》里有这么一段:“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所以,李斯的人生追求就是要成为一只“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的仓中硕鼠”。
图5:一心要成为仓中鼠的李斯竟然变成了胸怀天下的圣人
角色的设定就已经如此罔顾历史颠倒黑白,那么剧情的胡扯更是达到了令人惊掉下巴的地步了。别的不说,就拿“我不愿当楚民,愿当秦人!”来说,首先秦国的强盛始于商鞅变法,毫无疑问,商鞅变法的耕战体系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国力发展,但是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将百姓编为“什伍”,并实行连坐。也就是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而且“什伍”之间的人家要相互监视,相互告发,实行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这种野蛮残酷的恶法流毒一直延续了两千年,成为中国传统中最为阴暗的负面遗产。
试问,在这样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监视、告发的社会环境,怎么可能有什么安宁祥和的生活?再加上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正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出现了“田租”、“人赋”、“户赋”、“市租”等名称,也就是有了土地税、人头税和商品税。在战国后期,秦国的赋税普遍达到了30%,到了秦二世时,更是达到了“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说赋税甚至超过了50%!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赋税最高的朝代,横征暴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不然秦国哪有这么充足的经济力量来支撑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图6:嬴政发动战争哪里是为了什么大业,就是贪婪
精神、经济上的双重压迫,秦国人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在战国末年,离开自己的母国流亡他国最多的恰恰是秦国人,别说是平民了,就是贵族也有不少逃亡,秦国人的逃亡率是最高的。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相关史料,有数据佐证。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下面就举几个具体事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年),秦军进攻韩国的上党,并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眼见上党陷落已成定局,韩国便决定干脆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并入秦国版图,就派人前往赵国求助。他们向赵王求救的理由之一就是上党百姓“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上党的百姓就算不能回到韩国,也不愿意成为秦人,而更希望成为赵国人。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年)“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这段话是苏代游说秦国丞相范雎的话,翻译成白话,就是秦国曾经进攻韩国,围困了邢丘和上党,结果上党的百姓全跑去了赵国,天下之人不想做秦国的国民已经很久了。如果现在秦国灭了赵国,那么赵国北方的人都会跑去燕国,赵国东边的赵国人定会逃往齐国,赵国南边的人则会逃到韩国和魏国,秦国即便灭了赵国,又能得到多少赵国的百姓?想必你自己心里也有数。所以,与其让武安君白起(当时领兵攻打赵国的秦军主帅)立下灭赵的大功,不如由你去劝说秦王退兵,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的提议。
再有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年).秦军围困赵国首都邯郸,魏王派人去见赵国的大夫平原君,劝赵国尊秦昭王为帝,以此来缓解这次危机。听到这个消息,客居赵国的齐国人鲁仲连就站出来反对,“权使其士,虏使其民。若秦一统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秦国历来是以权术掠夺土地,像对待俘虏囚徒那样对待百姓,如果秦国统一了天下,我鲁仲连宁愿跳东海而死,也不愿做秦国的百姓!
由此看来,秦国的暴政甚至比死亡都可怕。如果真有穿越时空的机器,一定要将《大秦赋》的编导第一时间送回秦国,让他们体会一下当秦国人的“快乐和幸福”。
图7:颠倒黑白罔顾历史的《大秦赋》雷哭了多少人
最后再看看秦国自己的史料,《商君书》里的《徕民篇》,是一位不知名的秦国大臣写给秦王的政论文章,因为文章中提到了商鞅死后七十多年才发生的长平之战,所以显然不可能是商鞅写的,当初是被误认为商鞅所著而被收入《商君书》。
“徕民”,顾名思义就是招徕流民,这是一篇规劝秦王要对百姓好一点,不要控制和压榨得太狠,以吸引六国百姓投奔秦国为核心思想的文章。原文太长,就摘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句:
“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就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之地(指赵韩魏三国)人多地少,确实没有足够的田地房屋,秦国地广人少,有足够的田地房屋。在这种情况下,韩、赵、魏三国的百姓也不愿意向西进入秦国,原因就是秦国的贵族天天生活在忧愁恐惧中,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则是非常辛苦的。
看到没,连秦国自己的大臣都说出了“秦士戚而民苦也”的现状,而最先揭竿而起反抗秦国暴政的陈胜吴广,《史记·陈涉世家》里陈胜就有过一句评价秦国并千古流传的名句“天下苦秦久矣!”这篇文章应该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看来编导连初中都没上过吧。
而陈胜吴广之所以要起义,就是因为遇到大雨,赶去边关肯定要误期,根据秦朝法律,只要误期不问情由就是一律处死!这样严苛的律法,会是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安宁祥和的国度?反正是个死,那还不如反了!秦朝的严苛律法,最后就成了敲响秦国覆灭的丧钟!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图8:揭竿而起的陈胜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流传千古
还有,后来刘邦率军攻入秦国腹地的关中,《史记·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成语“约法三章”的由来,刘邦废除了秦朝的律法,只规定了三条法律
: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就凭借这区区三条法律,就在瞬间赢得了关中父老的拥护,为什么?因为秦朝的刑罚极其残忍,仅仅死刑就有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具五刑、族刑等好几种……百姓早已不堪忍受。
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史书上绝不是一个两个,凿凿有据,怎么到了《大秦赋》里,如此暴虐到令人发指的秦国竟成了天下各国百姓趋之如鹜争抢着要去投奔的人间乐土!编导如此罔顾史实,居然还有脸自称是一部“历史正剧”?
还有,商鞅变法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凭借军功可以获取、晋升爵位,军功主要就是看斩首敌方的首级数量。于是,秦军将士在战场上完全就像是一群嗜血的野兽,争先恐后地割下敌人的脑袋,然后绑在腰间——这个血淋林的画面,想想就可以知道有多恐怖血腥了!这样,在史书上不乏某年,秦军攻打某处,斩首多少多少的记载。而且在诱人的爵位嘉奖刺激下,杀良冒功就成了必然了,而且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肯定比杀个兵士容易多了。所以秦国发动的战争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
东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对秦灭六国导致人口损失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有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也就是说,按照皇甫谧的计算,秦国发动的这场统一战争,全天下人口损失高达三分之二!
按照历史上相关人口的数据,在战国初年时,七国总人口在万人左右,而到了西汉初年,登记在册的人口却只有万人左右。在一百多年间,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锐减了一半!当然,这损失的人口不能全部都算在秦国头上,但毫无疑问,其中秦国的责任是最主要的。
图9:秦灭六国的战争导致了人口锐减
所以,当时六国称秦军为“虎狼之师”,而两千年来的史家,给秦国最具标志性的标签就是——暴秦,残暴暴戾的秦国,这是历史界两千年来的共识。如今,在这部所谓“历史正剧”的《大秦赋》里,虎狼成性。暴虐残忍的秦国,却成了肩负历史责任和道义,解万民于倒悬的仁义之师,成了天下百姓一心向往的理想国!编导,你这到底是无知还是无耻啊!
而在剧中发出“愿当秦人”呐喊的居然是楚国人,更是把老周彻底雷倒了。退一万步,就算要逃亡到秦国,也得是赵、韩、魏这三晋之地的百姓,怎么可能是楚人?编导就没听说过“楚存三户必亡秦”的话吗?最先拉开秦末农民起义大幕的陈胜,楚国人;反秦起义军的重要首领项燕、项羽,都是楚国人;攻入秦国首都咸阳的刘邦,还是楚国人!如果,楚国人都像剧中这样拼死也要投奔秦国,那还反个头啊,心满意足当秦国的子民好了。
如果秦国真的像剧中这样让天下百姓心向往之,那么为什么公元前年灭六国统一天下,仅仅十四年后的公元前年,就被天下风起云涌的反秦起义大军所推翻了?
可见,《大秦赋》一心为暴秦洗白的立意就完全违背了历史真实,完全是在颠倒黑白,甚至露骨到了根本不加掩饰的地步。那么,《大秦赋》的编导为什么要这么做?
图10:《大秦赋》一心为暴秦洗白
根据老周看了这二十来集的感受,就是和如今很多自媒体一样,看起来很客观很专业,甚至不乏还顶着高大上的光环,但在每个毛孔里都是掩饰不住向强权谄媚的丑陋与肮脏!
好在广大观众还是有品鉴能力,也是有判断能力的,《大秦赋》的豆瓣评分半个月里如崩盘一般暴跌,就是明证。相信,随着剧情的演绎越来越令人不齿,收视率也会一路下滑。
当你把观众都认为是无脑的傻瓜而肆意愚弄忽悠,那么最终自己也会被观众唾弃的口水所淹没。
《大秦赋》,必将会以最无知最无良最无耻的“历史正剧”而载入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史,就如剧中无比推崇的秦国一样,成为历史舞台上一个龌龊的怪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