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历代不少文人学士对其评价颇高。
梁启超就觉得,《史记》实则中国通史之创始人,是1部博谨严经典著作。史记之本纪,借人以金史;《史记》之写作,叙1人能将其相貌活现;《史记》叙述,能刨析逻辑性,周密而清楚。
因而他认为针对《史记》,“凡属学声,务必一读”。
01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此语源于《史记·商君列传》。
意思是说,仅有擅于征求不同建议,才可以显得聪睿;仅有擅于反思自己,才可以显得明智;仅有战胜自我,才可以称为最强者。
人生道路免不了做错事,关键是要擅于发现和纠正自身的错误,最怕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拒绝别人的指责。
晚清名臣曾国潘身上就有一种反省精神。曾国潘天资并不是很高,但他是一个特别擅于征求不同建议的人。
他的书斋名为“求阙”,一辈子勤求己过,最喜欢听别人的指责。越发位高权重,他越发积极征求逆耳之言,以克除自身身上的“壮气”“客气”和“矜气”。
他曾说:“安得一二朋友,胸襟豁达、萧然怡然自得者,与之相处,砭吾之短。”
他有意识地在身边安排好多个耿直高尚之人,时时为自己强调缺点。在朋友的信中,也经常请求她们“常惠箴言,并赐危论”。
这类作法,正是“反听之谓聪”的最佳诠释。
0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此语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期,汉军大败赵军,李左车成为败军之将。
他被押至韩信帐内,韩信连忙为他松绑,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用什么办法才可以成功呢?”
李左车起先不愿意多谈,说:“我只是一个俘虏,哪有资格论及这样的事情。”
韩信急忙说:“赵军失败,是因为赵王没有征求你的计谋。如果他照你的话做,恐怕我就要成为你们的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不要推辞了。”
李左车这才直言道:“你从关中出兵,渡过黄河向东,先灭魏,再灭赵,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你目前的优势。然而你的兵士已相当疲乏,你不如先在这里休整军队,一面大造攻燕的声势,一面派一个极有口才的人,带着你的信去见燕王,故意显示汉军的强大,逼燕王投降。这样,齐王也就容易对付了。”
韩信一听,连声称妙,李左车谦虚的说:“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
韩信按李左车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
李左车的这话,自然是他的谦词。其中涵盖了一种质朴的辩证法思想:
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的人不太可能永远机灵,他也有出错的时候,只要正确看待出错,才能将它减少到最少。反之,看似愚钝的人,他也有机灵的时候,只要多方面学习,就会有一定的多方面。
03
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这篇文章,终始之变也。
此语出自《史记·平准书》。
意思是事情过盛就会变为衰落,凡事做到顶点就会转变,一质之后有这篇文章,这就是事情终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西汉帝国建立过后,历经刘邦、吕后两朝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文帝时期,大汉帝国有了不错的起色。
汉景帝延续了汉文帝的道路,继续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此时,除了北方的匈奴边患之外,壮汉子民也没有什么烦心的事儿了。
历经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大汉帝国的综合国力做到了顶峰。
于是,壮汉还击匈奴的战争出現了。历经几番交锋,匈奴只能向汉朝服软。从此,汉朝的边患解决问题了,西汉帝国步入了巅峰期。
但随后,汉武帝刘彻同秦始皇一样,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后,他也变得热衷于享受了,而民间,也出现了土地兼并状态。而这,便是西汉衰落的开始。
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尘事总是这般转变。
做事情,假如前呼后拥,前乘万骑,那样就需警惕事情衰落;假如屡次栽跟头,运势特差,何不坚持不懈一下,等待苦尽甘来。
若是你需要了解更多的历史,何不提前准备一本《史记》,接受中国历史的熏陶。
有人说:“不读《史记》百三篇,阅尽群书亦枉然。”
史记写活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诸子百家、游侠刺客……瞧一瞧,那雄韬伟略的大场面、顺势而为的气魄、谋略计策的机智,便宛在眼前、了然于胸。
里边还记载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大事件,屈原投江、陈涉起义、鸿门宴……或悲歌慷慨,或扣人心弦,比电视剧好看多了。读一读,从此历史典故挥洒自如,出口成章。
正所谓:逆境出人才,认清时世,才会让你的人生事倍功半。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