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七年,一个不存在的国家派使者来到中国

洪武七年(),一个叫“必尼西”的外国人来到南京城,要求觐见朱元璋。

这位“必尼西”说,他来自西方,是“西天阿难功德国”的官员,官职是“讲主”,他们国家的国王叫“卜哈鲁”。自己此番到南京,是奉了国王之命,带了本国的一些土特产和“解毒药石”,来朝贡大明皇帝。

与“必尼西”同来的,还有一位“汝奴汪叔”。他自称是“和林国”官员,官职也是“讲主”。此番到南京,是奉了“和林国国师”之命,给大明皇帝进贡礼物,并上交元朝皇帝授予的玉印、玉图书、银印、铜印、金字牌等。

负责接待的明朝官员翻遍了典籍,也没能找到关于“西天阿难功德国”的任何记载。“和林”是元朝的旧都,这一点他们倒是清楚——但“和林”并不是一个国家,“和林国国师”这样的名号,让负责接待的官员们感到相当疑惑。再加上“必尼西”称阿难功德国在西方,和林“在极北非西番”,两国使者却又结伴而来,负责接待的官员们觉得,自己大概率是碰上了骗子。

图:《明史》中关于“西天阿难功德国”的记载

洪武七年的朱元璋,正埋头注解《道德经》(在该年底正式宣布完成),致力于追求“君师合一”。朝贡者的到来,无疑是对他这种追求的强力肯定。所以,负责接待的官员们虽然满心疑惑,却没有揭穿“必尼西”和他那子虚乌有的“西天阿难功德国”。朝廷收下了他的土特产,朱元璋下诏赐给“必尼西”一批远高于其贡品价值的货物,包括丝绸、布帛和制好的禅衣。同来的“汝奴汪叔”,还获得了赐宴的礼遇——次年,传说中的“和林国国师”带着佛像、舍利和马匹,也来到南京,离开时带走了一批上好的丝绸和制好的禅衣。

再然后,一点影子都没有的西天阿难功德国“不复至”,再也没在大明朝出现过。那个有点现实的影子、与西天阿难功德国一起来的和林国“亦不复至”,同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上情节,载于《明史.西域传》,也见于《明太祖实录》。这些官修史书,自然不会明言朱元璋被人骗了。但撰史者将“不复至”、“亦不复至”这样的字眼留在其中,意思其实已经很明白。所以,明代历史学者沈德符在读到这些资料之后,如此写道:

“古来不闻有此(西天阿难功德国)夷名,且会典朝贡诸夷不载其国,并金元诸史皆无之,但其时与和林国使同来,亦遣讲主朝贡献方物,及元所赐金玉铜银等印。按和林为元旧都,何以改称国,必胡僧赚赏,并功德国亦伪造美名,天朝姑妄听之耳。”(《万历野获编》)

意即:和林这个地方是有的,但自称“和林国”,动机就很可疑。至于“西天阿难功德国”,那肯定是一个不存在的国家,不但朝廷的文件档案里没有,金史元史等历史典籍中也都没有。“必尼西”捏造国名,假扮使者,目的乃是为了赚取我大明朝的赏赐,我大明朝则姑妄听之,懒得花费气力去拆穿他。(也有研究称该国即Annagoondy)

在明清两代的朝贡史上,“必尼西”的故事并非个案。当然,更有效的方式是冒充那些真实存在的国家的使节,而非自行捏造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其中尤以朱棣时代为最盛,因为朱棣曾下旨对朝贡使团携带的所有货物免税,理由是“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人家因为仰慕我们不远千里而来,我们却征他的税,这样做没得到几个钱,却大大地失了大体。

明英宗正统七年()的一份朝廷谕旨,有助于管窥这种冒充使节的情况有多严重。谕旨是下发给四川的都指挥使司(军队)、按察使司(监察)和布政使司(行政)三大衙门的,其中写道:

“比来朝贡番僧剌麻,其中多有本地俗人及边境逃逸无籍之人诈冒番僧名目投托跟随者,尔三司全不审实,即便起送,以致络绎道途,紊烦官府,劳费军民。继今来者,必审其果系本地番僧,方可赴京,然多亦不许过三五人,其假托诈冒者,拘留所在,奏闻处治。所贡方物、马匹,贵重上等者照例送来,寻常中下者,就彼收牧以给边用。其回日所带出关食茶,人止许二百斤。”(《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七)

大意是:之前那些由你们四川三司衙门送来京城的朝贡者当中,有许多人是四川当地民众假冒的,或者边境上的无业游民假冒的,你们不好好审查他们的身份,一概送到京城来,弄得沿路官府和军民鸡飞狗跳、费钱费力。以后,你们必须审查清楚了才准北送,要送也只许三五人一批,不许搞大队伍。他们进贡的东西,贵重的才准送到京城来,不贵重的当地可直接收了。朝贡者回去时,每个人只许带两百斤货物。

这道谕旨,只能说明冒充朝贡使团的现象非常普遍,已到了皇帝不得不进行干预的程度,却并不意味着后续的情况会因谕旨而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年(万历时代)前后,这种冒充现象,已被来华传教士如利玛窦等,看得一清二楚。《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观察:

“按照中国和西方七八个国家的旧协定,每六年允许这些国家有七十二名商人进入中国。这些商人诡称是向皇帝进贡的使节前来旅行。……所谓进贡倒是有名无实的,……他们受到皇帝的盛待,以致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到一块金子,远远超过他的费用。正是这个原因,商人常常为谋求这些使团中的一个位子而展开激烈竞争,并且向有权处理他们的位子的商队队长赠送厚礼。时候一到,所谓的使臣便以据称是派遣他们来的各国国王的名义仿造文书,其中满是对中国皇帝的极度奉承。……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个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

图:利玛窦与徐光启

类似的故事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则发生在年(乾隆五十三年)。

这一年,按照中方史料,缅甸国王派出了一支百余人的使团,携带大批礼物及金叶表文,来到北京进贡——这是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于年结束后,两国朝贡关系的首次恢复。缅方史料则称,他们之所以派出使团,是因为在此前一年(),清朝皇帝先派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团到缅甸,呈上了各种礼物,所以年朝贡的实质乃是一次回礼——但这支三百余人的清朝使团,在中方史料中完全找不到踪影。

据缅甸历史学者丁昂的考据与推断,此事的实际情形很可能是这样的:

“这是由缅甸八莫土司和一些从云南来的商人一手策划的,因为他们特别关心全面恢复两国之间的贸易。他们先是让一些人冒充中国皇帝的使团赴缅,缅王以礼相待,旋即遣使回访北京。此时,土司和商人们便巧做安排,让使团翻译离开,换上自己的翻译。这样,当缅甸使团到达中国皇帝那儿时,他们的翻译便解释说这个团是来进贡的。中国皇帝十分高兴,便下令全面恢复两国(朝贡)贸易。”(高伟浓,《走向近世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5页。)

这番情节,就奇诡程度而言,可以说与洪武七年的“一个不存在的国家派使节来到中国”不相上下,甚至犹有过之。

图:西方人绘制的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该使团被清朝官员自行定性为“朝贡者”

推荐阅读

伟大的「盲法实验」一出现,就打败了风靡巴黎的伪医学

董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南宋知县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场骗局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