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褒贬,微言大义之春秋

《春秋》名字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则《尚书》事则《春秋》。

周代历史为编年史,分春夏秋冬记事,故称为春秋。

《春秋》的作者和内容。

《春秋》相传是孔子依鲁史而整理修订而成。他为什么修订《春秋》呢,因为当时周道废弛,纲常紊乱。有多乱呢,一部《春秋》之中,弑君王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化,孔子世家》载:子日:弗乎!弗乎!君子疾没也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也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史记、大史自序》中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尊周公遗志,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勒成十二公之经,以授弟子。

可见《春秋》确实是经过孔子的编订,就是说孔子看到世道混乱,王道废弛,自己的的政治主张不被当世认可,于是他依托鲁史,对历史记载中的事件和人物提出了褒贬,希望天下能够回归王道,复尊君臣父子之纲常,充分表明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春秋》的文学特色。

《史记、大史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事非,定犹豫,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又说:《春秋》以导义,《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文心雕龙.征圣》中说《春秋》一字以真贬。《文心雕龙.史论》中说: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诫,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后世把《春秋》中这种尚简用晦,用笔曲折而暗含褒贬的做法,称为春秋笔法,也说是微言大义。章学城《文史通义》中说,昔夫子作《春秋》也,笔削既具、复以微言大义,口授其徒。当然这种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是深远的。

《文心雕龙.宗经》中说: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历史上著名的陈琳的《讨贼檄文》,犀利酣畅,让曹操读了惊出一身冷汗,头皮发紧。历史记载,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同样是义正辞严,先声夺人,笔阵横扫千人军。武则天读了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不由为骆宾王的才华激赏。

后世对《春秋》的解读有《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其中的《左传》对《春秋》中的事件做了详细记录,文字优美,叙述生动,同样成为了名著。

作为史学名著,《春秋》以其微言大义,暗喻褒贬,继承了《诗经》中比兴寄托和美刺褒贬的精神,是史蕴诗心的体现。同时,它也成为了许多后世文体的取法源头,可谓流布深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