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纵横家之间的相同之处

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421/4830977.html

人生在世,自我实现是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亦可说,人一出生就如同一张白纸,生的意义就在于将这张白纸描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先秦诸子百家中,除了道家强调“清静无为”、出世归隐之外,其他派别无不强调入世进取。

尤以儒家和纵横家格外重视,弘毅重道是儒家仁人志士始终坚持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要努力奋斗,不怕牺牲,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纵横家则说,“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成就功名,富贵利禄,亦是纵横家自为进取的不竭动力和奋斗源泉。而这种积极入世,自我实现的过程必然要求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纵观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

事物总是变化的

时移世易,与时偕行。事物总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以恒久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那终将一无所获。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时代之潮起潮落,变得尤为重要。

儒家先贤很早就意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啧,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圣人从万事万物的变化中,找寻其规律,即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并由此种共性来判断事物未来发展的动向。“变通者,趣时者也。”(《周易.系辞下》)根据判断出事物未来发展的动向,学会变通,随时而变。

亦如孔子,生活在礼教不行、世风不古的春秋争霸时代,目睹江河日下的现状,他没有悲戚厌世,留守于家。而是带着弟子奔走于列国之间,渴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要,《孟子。滕文公下》:“《传》曰孔子三月无君。”,三个月如果没有得到君王的重用,孔子就忧心忡忡。

当时在卫国,为了能够得到卫灵公的重用,孔子走曲线救国策略,去拜见卫灵公声名狼藉的夫人南子,他的学生子路知道后十分不悦,孔子只能无比辛酸地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拜见南子,亦是为了正道而行,并没有做逾越礼法的事情。

佛肝是谋反之臣,征召孔子,孔子想要顺应征召,子路劝孔子不行:大丈夫处世,当有作为,如果只是像庙里的神器一样,供奉在那,并无甚大价值,还不如行走天下。人之品行高洁,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不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改其质,佛胖召孔子,孔子认为这也是曲线救国的方法之一,可以执行。

孟子也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然世风日下己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尽管孔子用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偏执,如丧家犬般奔走呼号,实现扶危匡世的崇高而悲壮的个人价值,但诸侯争霸是己然事实,无力改变。以致郑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晚年的孔子退而讲私学,实属

不光是孔子,孔子门徒子夏在三晋地区创立的“西河学派”,亦强调随时而变。圣人以动待静,根据规律的变化,有所作为。子夏虽然仍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但此时的经典传授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的需要,将儒家的政治思想与当时三晋地区的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全新色彩的事功儒学,为魏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儒家先哲子思也是“趋时”之代表,他在发扬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儒学的发展,周在殷的制度上有所损益,他认为是时代不同的原因,子思强调顺应天时,且要学会权变,知晓变通之理。孟子作为子思门徒,亦继承了此种学说。

目睹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他认为此乃君王行仁政的最佳时机,人民对仁政的渴望,犹如久早对甘霖的企望,又如江海之下百川,殷切至极。但周游列国的孟子,并未得到诸侯的认可,最后只能发出“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感慨,大丈夫心系天下,胸怀宽广的情怀,不言而喻。

而荀子更是结合时局的变化,提出了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治国理论。跟着时代的步伐,积极入世乃儒家君子完成“致道”理想的必要途径。入世乃入“仕”也,即做官为臣,子路曾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已经知道

(《论语·微子》)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做官是不仁义的行为,君子做官,是履行仁义的要求,虽大道不行,但君臣之义不可废。孔子也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大乱,很多节义之士为保全自己而隐居,然孔子怀悲天悯人之心,独自呐喊于天地,只为恢复政治清明,天下太

纵横家更强烈的审时度势

纵横家的审时度势,自为进取,较儒家更为强烈。《鬼谷子·抵崛》:“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峨隙,不可不察也。”以裨阖之道察变化之征兆,世无缝隙,则为韬光养晦之计,藏器于身,隐居待时;然时机到来之时,顺应变化,因时乘势,力挽狂澜,天下可运于

春秋战国,是催生思想的时代,更是呼唤英雄的时代,纵横之士空前活跃,顺应时代潮流,他们周游于列国之间,渴望成就功名。苏秦、张仪、范雌、蔡泽等纵横之士,是战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唇舌利器,将战国的风云变幻上演得如火如茶。

苏秦刚出道时,就看准了天下形势,他劝说秦国采用连横政策击破东方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并未采纳。一年以后,苏秦又游说赵王,劝其联合东方各国建立合纵盟约,瓦解连横阵线,用以对付强秦。使秦人不敢东觑函谷关十五年。

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经商,看出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的秦国公子异人“奇货可居’,于是和异人结成政治上的伙伴,后来的吕不韦当上了秦国的相国,主持国政,成为大权在握的政治家。《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阂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而

结语

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本儒家观点,但在探寻其发展轨迹的过程中,发现各家各派对于该问题均有论述,使其发展流变极为复杂。以正统的儒家观点和独蒙恶名的纵横派观点尤为鲜明。太平盛世,儒学为尊;末世大乱,纵横为贵。

在政治昌明、河清海晏的时代,多是儒家对于该问题的论述,此种观点基本上保留了上古时代孔子对于君子之儒完美理想人格的诊释;而在皇权衰微、天下大乱之时,如秦末、三国、隋末、元末等乱世,君子、小人儒之流变就十分复杂,纵横之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君子、小人儒的论述与传统儒家观点发生偏离,甚至悖反。

圣人处世,借助权变,掌握时机,展开行动,定可马到功成。这番言辞是纵横家顺时乘势,贵因藉势的典范。诸葛亮有名的隆中对,于天下大势深刻透彻的分析:先据有益州,后联合东吴,共拒曹魏。此亦先见事机,随机应变的范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