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流浪大师,人们就会想起须发蓬乱面目黧黑的“垃圾分类者”。那人很是火爆了一番,但是肥皂泡总有破灭的一天,被炒热的爆米花,被时间的流水一泡,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实际上那个“懂国学”的流浪大师等于已经消亡,只剩下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过气网红,在很多包装公司眼里,也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
“大师在流浪,小丑进殿堂”的说法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进不得殿堂的大师,似乎也只能算是小丑——天生我材必有用,被当作炒作工具是有用,出将入相也是有用。
我们细看历史,就会发现一个不怎么有趣的现象:“乱世出大师”。宋朝被辽金西夏蒙元按在地上摩擦,但是大师却像路边的晶粒鬼伞(北方称之为狗尿苔)一样,越是风雨飘摇,它们长得就越茂盛,清末民初,凡是留辫子的,基本都可以成为大师。他们不流浪,仗着家里有点积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遗民泪尽胡尘里,我只醉心学问皓首穷经——有闲钱没心肝,成为大师不是什么难事,因为真正的仁人志士都毁家纾难,没时间咬文嚼字。
流浪大师的历史溯源,能倒查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流浪大师,真的比清末民初还要多十倍百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满腹经纶要售卖,自然要价比三家,“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位叫卖着等待买主的,就是春秋第一流浪大师——孔丘孔仲尼。
真有学问的人,一般都是有济世安民之心,也是不会甘于寂寞的。按照《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返回)鲁。”
孔子的草根逆袭之路,走得很艰难,他看到的白眼和吃到的闭门羹,比任何人都多:“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想吃点嗟来之食,结果被人家撵了出来,孔大师当时可能连去捡垃圾的心都有了。
我们必须承认,孔子是真正的大师,不但学问超一流,而且百折不挠的韧劲也令人钦佩,他在庙堂执政的时间,远远要少于在江湖流浪的岁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孔子在流浪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叫“苛政猛于虎”。孔子一心要改变那个世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努力了,所以不管有多少人抹黑孔子,他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这里顺便说一句,身高九尺六寸的孔子文武双全,驾车射箭乃至举重,在当时都是一流高手,他教出的学生,从军行政经商,都能成为精英,可不像后来所谓的“儒生”,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荣。
孔子的事迹,读者诸君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因为当时还有两位流浪大师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咱们要说的第二位流浪大师,姓苏,名秦,字季子。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在当时没有人比他更有权力。在赢得六国国君信任和重用之前,苏秦一直在流浪。这位鬼谷子的高足,在诸侯国之间奔走求售,但不知道是国君们不识货,还是苏秦肚子里的存货不适销对路,反正是多低的价格都没人买,于是苏秦悲催了:“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饿着肚皮找原因:“鬼谷子老师教给我的本事,怎么就换不来一官半职呢?”最后原因找到了:“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他学的都是屠龙之术,跟时代脱节。苏秦改弦更张,“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苏秦摸对了门路,头悬梁锥刺股,这才积累够了足够的流浪资本。苏秦游说周天子和七国之路并不轻松,“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秦)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东之赵,奉阳君弗说(悦)之。”
苏秦碰了数不清的钉子,但是他用钉子精神为自己凿开了一扇大门。从燕文侯“资苏秦车马金帛”开始,苏秦的流浪之路峰回路转:“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从流浪大师变成庙堂柱石,必须要有真材实料,垃圾是卖不出去的。
孔子做司空,苏秦为六国之相,溜溜达达进了庙堂,他们流浪的终极目标,就是庙堂。而我们要说的第三位流浪大师墨翟,好像一直不大瞧得起高官厚禄,他的流浪,实际是忧国忧民,既著书立说,也躬身实践。
墨翟不但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还是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孔子虽然“贫且贱”,但还真没种过地。
读过几遍《墨子》,忽然不敢对他进行评价了:这位贤者简直就是一位完人,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的人在流浪,但其心在坚守。
纵观孔子墨子苏秦三位流浪大师精彩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出类拔萃,第二、坚韧不拔。
没有才能的大师不是真正的大师,就像网红萌女可能是一位大妈一样;不能坚持下去的大师也算不得真大师,方仲永和祢衡一个不能提升自己,一个保不住自己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