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后人是怎样把历经磨难的史记一

北京湿疹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a_8890895.html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的成书和流传过程极为坎坷,其中凝聚着司马迁及其后人的大量心血。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司马迁写《史记》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正是在这些事迹的感染下,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不忘心中的宏愿,在因李陵事件遭受腐刑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历经十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与文学巨著。但是,因为《史记》对史实据实实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同时又涉及到很多宫廷秘史,所以,在当时它是万万不能公之于世的,那么,它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

汉武帝

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司马迁再次遭受迫害,不久死去。据说,他的夫人为了保住他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一书,还要保住他的后人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已经出嫁的女儿保存原稿。然后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司马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然后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说仅余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冯”和“同”了。两千年来他们遵奉“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遗训。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便没机会将《史记》公之于众。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司马迁的女儿所嫁的丈夫,叫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期,曾经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均为司马迁的女儿所生,长子杨忠,次子杨恽。在汉武帝晚年“戾太子事件”后,朝政一度把握在大将军霍光手中,后来在迎立汉宣帝的过程中,在司马迁女儿的劝说下,杨敞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拥护的立场上,因为有了迎立汉宣帝的功劳,杨家二子杨忠、杨恽先后被封为侯。杨恽自幼聪颖好学,在他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便把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读。杨恽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他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了。杨恽成年之后,还不时把它拿出来阅读,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因为杨家拥立有功,杨恽被封为平通侯,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此时应该是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让这部伟大的著作得见天日。

杨恽

这部书虽然进入了宫廷,但仍不对外开放。虽有杨恽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据说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史记》,东平王向朝廷要求赏赐,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朝廷严禁泄露,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东汉班固父子时,就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班固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依旧保持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的“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的体制,那么,显然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记》,并非司马迁原著,而是后来历经删减和续补的。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