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预告郭灿金太史公的微博体换

《史记》,毫无疑问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套用明代茅元仪评价《孙子兵法》一书的格式,就是“前《史记》者,《史记》不遗;后《史记》者,不能遗《史记》”。

在中国文化史上,《史记》是一座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天下,呕心沥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各个方面,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多年的历史。据司马迁记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鲁迅先生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古人有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史记》作为绝对的经典自是得到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喜爱。但是,人们在陶醉于它优美的词句和动人的史实描述之外,真正了解吃透的却是寥寥无几,而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史记》到底应该如何读?本周六(11月12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支持的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将特别邀请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解读派代表作家、杂文家郭灿金先生以“一宴定天下”之鸿门宴为切口,抽丝剥茧,从微博的角度探析鸿门宴的另外一个可能,进而为大家分享郭灿金先生本人多年来的读史心法。期待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