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以武犯禁什么是侠带你了解中国历史上

“游侠”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现代通常指游戏中的职业角色与网络小说中的人物,现代意义上的游侠被看作是舶来品,往往是西方奇幻故事中四处探险与游历的武士,以游侠为主题的游戏与小说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

然而游侠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之,根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其中的游侠就是指私藏兵器,游离于律法之外的平民。而在古代人的眼中,游侠一词褒贬不一,在统治者以及附属的官僚眼中,游侠不遵法守纪,四处游荡,是不折不扣的社会闲散人员,需要严厉打击。

而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游侠就成了豪放不羁、轻生重义的江湖儿女,令人心向往之,晋代诗人郭璞曾作《游仙诗》颂之:“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说的就是他想象中的游侠的潇洒生活。

《史记》之中有一篇《游侠列传》,可以作为“游侠”一词的定义与范例,其中详细地说明了古人眼中的“游侠”有何等作为,需要具备何等品格。

01

什么是游侠?

法家韩非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前一句随着汉朝独尊儒术已经被扔进了故纸堆中不用再提,毕竟我国漫长的古代史中,儒家文化以及出自儒家的统治思想占据了大部分王朝的主流。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封建王朝大多数都是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而以法家手段管理国家。

但是这仍然不能妨碍许多人抱着儒家典籍作为晋升之梯,用腹中所学谋求荣华富贵。因此所谓的“儒”,已经成为了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受到统治者承认与庇护的。

但是“侠”却没有这么幸运。首先,游侠的第一个特点是平民出身,成长于市井之中。按照太史公的说法,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人,虽然他们也同样能招揽天下贤才,似乎常常为人解忧救困,有着很高的名望。但是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君王的亲属,位高权重,别人不能也不敢“称之不贤”,他们的“仁义”只是他们地位的附属品而已。

真正的游侠是指那些身处市井之中,却重义轻生,信守承诺,千里奔波只为一个“义”字,即使没有崇高的地位却仍然受人尊敬追捧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侠”。

在理解游侠之前要首先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游侠眼中的“义气”是高于“法律”的,因此游侠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时常游离于法律之外,甚至视法律为无物。太史公对此并未作出褒贬评价,只是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样的诛心之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封建时期的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维持剥削的工具,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律法森严,可对王公贵族来说却是微风拂面。因此对于儒家来说,游侠是统治者的敌人,是法律的践踏者。对于太史公来说,游侠犯法反而是义的体现,是义气之举,他们犯法与王公贵族犯法没有区别,只不过是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就被儒家与法家区别对待。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太史公特地在正史之中为游侠做传,希望历史之中也能有他们的身影。

游侠的第三个特点是游侠犯法是出于“义”,这样的“义”或许出于友谊,或许出于承诺,甚至会出于素不相识的“久仰大名”,总之,游侠的世界就是人情的世界,为了人情他们可以赴汤蹈火,千里驰援,甚至是以性命相托。比起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与尔虞我诈,游侠的行为显得要有人味得多。

02

游侠的代表人物

游侠的“侠义”并不等于善良,甚至往往意味着破坏社会秩序。真正的游侠不是文人墨客笔下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正义人士,杀人越货对他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如果硬要拿一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的词汇去套用在游侠身上,那就是黑帮。

郭解就是这样一个汉朝的黑帮人士,他也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着重描写的人物,可以被作为游侠的代表人物来理解。

郭解的父亲在汉文帝在位时犯法被杀,他本人个子矮小,但却是个十足的狠角色,年轻时为人精明毒辣,杀人越货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平时还以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为业。可以说他是个十足的罪犯,放在哪个年代判死刑都不冤枉。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运气却非常好,犯法之后屡屡脱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也转了性,懂得与人为善,常常为他人慷慨解囊也不求回报,但是他睚眦必报、恶毒狠辣的本性依旧没变。

对朋友讲义气,对仇家不留情的郭解也有了自己的追捧者,一批少年暗地崇拜这位快意恩仇的江湖大哥,时常为他教训仇家但是却不告诉郭解,正如郭解为朋友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一般。

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描述郭解,那就是“郭老爷是个体面人”。郭解的外甥仗着郭解的威望横行乡里,喝酒的时候喜欢劝酒,别人不喝他还要强行灌酒,对方也不是个好脾气,拔刀就把郭解的外甥给杀了。郭解知情后,表示这是自己的外甥有错在先,宽恕了向自己请罪的凶手。

还有一件事也能很好地说明郭解的体面,洛阳有人结仇,局面不可收拾。当地数十名豪杰从中斡旋,都没能化解矛盾。郭解出面之后,双方碍于郭解的势力与威名,各自退让一步达成了和解。但是郭解却考虑到之前已经有数十名当地豪杰从中调停未果,如果自己跨界调停成功的消息传出去,难免驳人面皮、遭人嫉恨。于是郭解很小心地维护了当地豪杰的面子,告诉矛盾双方要假意不和解,等到当地豪杰再次调停之时便答应和解,并且不要透露自己曾经来过。

如此小心精明又通晓人情,再加上他早年的威名,郭解在市井之中一时间追随者无数,甚至关系网也拓展到了朝堂之上。然而这样庞大的关系网令郭解风光无限的同时也把他拉向了深渊。

03

游侠的覆灭

前文所说,游侠出身于市井之中,重义轻利。郭解自然如此,即便他声名远播,关系网庞大,却并未就此牟利,因此郭解家里一直不富。

元朔二年,汉武帝下令将部分富人迁移到茂陵,郭解家贫,资产不足三百万钱,本不在此列,但是当时有个叫做杨季主的人,他的儿子在做县官,将郭解的名字列入了名单之中,因此郭解将被迁往茂陵。大将军卫青得知此事,对汉武帝说明郭解家穷,是遭人嫉恨才被从中作梗。汉武帝却全然不信,理由也很充分:“能让你卫青帮忙说话的人,能是个穷人?”

这下好了,有理有据,郭解只得被迫搬迁。值得一提的是,郭解搬迁之前,他的众多友人与追随者为郭解凑了一千万钱,作为搬迁之用,而这些也都被汉武帝看在了眼中。

前文所说,郭解此人睚眦必报,遭此算计必然不能忍气吞声。搬迁之前,郭解的侄子就杀死了杨县官,而来到关中之后,郭解又杀死了杨季主。有人去告发他,反而被郭解的门客杀死在了宫门之外,如此一来闯了大祸,汉武帝下令逮捕郭解。

郭解一路逃亡,途中各界伸出援手,纷纷容留郭解住宿,并为其保密,当时有一个留宿人叫做籍少公,他与郭解素不相识,却在被抓之后拒不交代,自杀保密。这样的行为使得官府在很久以后才抓到郭解。

抓住郭解之后,官府对他进行定罪,却发现他的罪行都发生在大赦天下之前,按律不能被追究。但是就在郭解即将逃出生天之时,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像郭解这样的黑道大哥、全国著名游侠,敬佩他的人很多,痛恨他的人也很多。当这两种人遇到一起就会产生冲突。在郭解被关在狱中的时候,有一个儒生在公共场所大骂郭解,被郭解的门客听见了,于是这个门客就把这个儒生给杀了,并且割了他的舌头。

这样恶劣的罪行给郭解惹下了无妄之灾,他的确不知道凶手是谁,而办案官员也向皇帝禀报郭解无罪。但这时御史大夫公孙弘站了出来:郭解以平民身份行游侠之事,玩弄欺诈之术,常常因小事杀人。虽然这件事情郭解并不知情,但是却比他知情还要恶劣,郭解的所作所为“当大逆无道”。

最终郭解被判“大逆”之罪,被灭族,一代豪侠就此湮灭。

放在今天刑法的角度,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自然是要主客观统一,也就是说这个人不仅要客观上实施罪行,还要在主观上知道自己实施了该行为。但是郭解明显不符合这个条件,他人在狱中,怎能指示门客杀人呢?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根本就不知情、甚至从未做过的行为也要负责,这个社会又岂能有人幸免呢?

但是汉朝是封建王朝,正如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统治者最在乎的是自己统治的稳定性,其它的一切只是他统治的附庸。郭解是不是游侠不要紧,他杀了多少人也不要紧,因为那都是在大赦天下之前所发生的事。汉武帝不可能为了一个郭解就将自己大赦天下的旨意召回。

对于皇帝来说,郭解最该死的不是杀人,而是有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为了他杀人,甚至还不需要郭解去指示。而且郭解此人关系网庞大复杂,连大将军卫青都愿意为他说情,甚至还有人能自发为郭解凑足一千万钱。区区一介布衣,竟然在全国上下有着这么庞大的影响力,可以说郭解庞大的关系网在成全了他的同时也断送了他的生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就是郭解结局的最好注释。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烁点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