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人们或出门旅游,或在家团聚,这中间少不了吃饭喝酒。我们知道中国的酒桌文化由来已久,吃饭也有吃饭的礼仪。那么,这种礼仪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呢?就从诗经的《鹿鸣》说起,中国的宴请文化渊源流传至今。诗经女孩带你一起来看。
一、诗经《鹿鸣》解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
这首诗在《诗经》里非常有名。有名的原因有三:第一,它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第二,它是宴请诗的鼻祖;第三,它被曹操写进了《短歌行》里,进一步发扬光大。诗经女孩带你详细来读。
第一,它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
什么是“四始”诗呢?我们这里采用《史记》里的说法,见《史记·孔子世家》,说以《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据此,“四始”即《诗经》四部分开首的篇章。
《鹿鸣》它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第二,它是宴请诗的鼻祖
诗经女孩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此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充分运用了诗经里“兴”的修辞手法,就是不言此事先言其它。开头就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此诗通过“鹿鸣”起兴,来表现君臣宴饮的氛围。什么氛围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第二句接着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以想象,在君王宴请大臣的宴席上,奏起这样和谐悦耳的音乐,氛围将有多么轻松愉快。所以就是就是热闹而又和谐的氛围。
第三句“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音乐声中,君王安排执掌朝堂礼仪的官员“承筐是将”,即捧着成筐的礼品币帛,将它们馈赠给前来赴宴的嘉宾们。在酒宴上馈赠礼品是古人的习惯,君主认为这些来赴宴的大臣都是尊重他、爱戴他,能够给他提出谏言的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君主感谢他们帮助自己施行治国安邦之道,并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提出好的忠言。
第二章中,“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进一步献上祝辞。“孔,可也。昭,招也。音,言也。德,善也。”君王夸赞大臣们都是品德崇高的人,赞扬他们说话办事总是诚心敬意,从不耍花招、使奸巧,并觉得自己应该以他们为表率,向他们学习。
最后一章:“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将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君王和大臣们一起畅饮,纵情歌舞,上下同乐。末句“燕乐嘉宾之心”深化了诗的主题。君王宴请大臣并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需,而是要做到“安乐其心”,即达到沟通君臣关系,彰显君主的威仪和恩慈,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为国家做贡献。
第三,《短歌行》将它再次传播
东汉末年曹操作的《短歌行》中,就引用了这四句,来表示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经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北方。他用诗经的这几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意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这几句如何解释呢?“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曹操将自己对贤才豪杰的渴望与向往直接抒发出来,他引用得如此贴切自然,与整首诗浑然一体,了无痕迹。所以这首诗得到了二次传播,影响更广。
二、从《鹿鸣》看中国的宴请文化
诗经女孩说,《鹿鸣》是一首宴请诗,君臣之间本来就是上下级,关系拘谨而紧张。但是通过这次宴请,君臣之间吃吃饭,喝喝酒,沟通了感情,群臣也敢于将平时不敢所的话,在这种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表达出来。君主达到了安乐其心的目的,群臣也见识到君主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作风,双方达到了双赢。
所以在中国,宴请已经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古代人们讲究“极繁而圣”。什么意思呢?举办典礼礼仪繁琐,就显示出神圣来。古人的宴会也是比较重大的,《鹿鸣》作为宴请诗,后来作为古人在乡宴上唱的歌,我们看看都需要讲究什么礼仪呢?
第一,乡饮酒礼
我们以《仪礼》中的乡饮酒礼为例。比如庆祝农耕丰收了,大家要一起吃个饭。那么,首先要选宾,选择宴会上的主宾和次宾。主宾如何选?必须选择有名望的,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比如他是我们乡庄稼种的最好的,或者家庭搞得好。选好宾客之后,要提前通知,一般举行宴会的前一天再通知一次。
当然主和宾之间要有一个彼此歉让的过程。礼仪之邦嘛!主宾会谦虚地说担当不起另请他人吧,主人说非你莫属,别推脱了,诸如此类。跟我们今天宴请让主宾座上宾一样,大家歉让一番。
宴请当天到来时,宾客如何从门外迎进门里,如果从门里迎接进堂,都是有讲究的。
第二,一献之礼
一献之礼又称之为三爵之礼。具体来说,是这样一个流程:主人在斟酒之前,先要下堂到庭中净手、洗爵,以示洁净;客人也随之前往,以避役使主人之嫌。之后,双方一起上堂,主人先斟酒以敬宾客,客人拜谢后接爵;然后客人入席做食前祭祀,祭毕还要称赞酒之甘美,待主人答拜后再将爵中之酒饮尽;以上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献”。客人饮毕主人的敬酒,再以酒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
这中间,酒具到酒器拿出来,主人要跪下8次,宾客回礼6次,主人向宾客拜4次,宾客回拜4次。之后,大家吃点果脯点心垫垫肚子。一献之礼结束后,乐工开始上场了。
第三,鼓瑟吹笙
一献之礼完毕后,还不能吃饭呢。乐工随后上场。我们知道,那时候的乐工基本上都是盲人。这时候2人弹瑟,2人歌唱。唱歌唱什么呢?唱笙歌,唱诗经,先唱《小雅》里面这前三首,《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3首诗唱完,怎么也需要20-30分钟吧。这还没完呢!
唱完了主人给乐工献一杯酒,然后乐工拜一拜。接着堂下准备好了,进入间歌。什么是间歌呢?就是堂上唱一首,堂下奏笙和磬和钟演奏一首。间歌是一些什么歌呢?一共有6首,《南陔》﹑《白华》﹑《华黍》,这三首我们知道有曲无词,因此未被收录进诗经。还有三首《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之后叫和乐。如果招待其它诸侯国的朋友,叫和乡乐。和乡乐唱什么歌呢?也是6首:《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苹》、和《采繁》。
这样十几首唱完了,正式的宴会才开始。
本诗中,“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宴饮不能无酒。“酒”是丰年的象征,丰年酿酒,是先民历来的习惯。古代酿酒的原料,纯用粮食作物。在食用的五谷丰产之后,人们才用多余谷类,进行酒类的酿制。诗经中记载了很多宴饮喝酒的诗。《豳风·七月》中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南有嘉鱼》诗亦称“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乐。”盖“酒以成礼”、“酒以尽欢”。无酒不为席,大家喝尽兴了,才是一场满意的宴请。
从以上典礼中,从诗经的《小雅鹿鸣》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贵族对礼的熟悉和遵循。宴请需要有仪式,仪式感越强,说明对此次宴请的重视程度越强。就和我们国庆献礼一样,有酒有月,有诗有舞,人们在这种典礼中,感觉到的是尊贵,享受以及幸福。
来和
诗经女孩一起聊聊你心目中的宴请文化吧,欢迎留言一起探讨,我在这里等你呀!------
参考书目
《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史记》司马迁
《诗经讲义》李山
《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