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名的,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本书。但是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根本就看不上这本书,甚至直接说它是糟粕,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资治通鉴》和其他绝大多数的史书都不一样。其他的以《二十五史》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史书,它们的作者在写书的时候,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叙事,就是把曾经的历史记录下来,虽然也会在书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不是主要目的。即使是众所周知被清朝修改的《明史》,甚至是魏收写的《魏书》也不例外。魏收这个人人品非常差劲,他在写《魏书》的时候,公然向那些高官的后代索贿,要不然他就要抹黑他们的祖先,即使是这样的人也不能例外。因为正史是不能乱来的,写好了之后的目的是为了通行于后世,流传千百年,如果乱来的话,被淘汰掉怎么办?别以为这不可能啊!描写东汉历史的正史叫《后汉书》,但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一直到南朝元嘉九年()才开始写这本书,而这个时候离东汉灭亡已经过去多年了,难道在这多年里就没有一个人写东汉的历史吗?那肯定不可能啊,只不过因为那些书的含金量没有《后汉书》好,所以被取代了,它们就不流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谁敢乱写啊?要是乱来的话,结果写的书不流行了,万一要是沦落到和野史一样的地位,那不就尴尬了吗?众所周知,清朝修《明史》修了多年,难道都是为了收集黑材料吗?不是,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好这个尺度,因为他们首先要保证这本书能够通行于后世,流传下去。后面的朝代有义务为前面的朝代修史,这是它的责任与义务,如果这个朝代的时间比较短,或者是分裂时期那还好,可以说是没赶上。但是统一的朝代就不一样了,清朝修《明史》修到了乾隆年间,这个时候,清朝作为统一王朝已经入关多年了,如果他们修的《明史》最终因为含金量太低而被历史淘汰,那么对这个朝代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根本就不能乱来,要写明朝的黑材料,可以用野史来写,正史必须讲究,最起码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所以明白了吗?正史因为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行后世,所以首要目的必须是为了记事,即使对某个朝代不满意,要添加黑材料,但仍然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然写的史书很有可能被取代掉,这就和它的主要目的相违背了。而《资治通鉴》是另外一种情况,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宋神宗和宋朝以后的皇帝看,来推销他和他所代表的党派的政治思想,至于这本书是不是能够通行后世流芳百世他不在乎,这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司马光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打仗,为此他可以把新党执政期间打下的西夏的土地还给西夏。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说秦始皇是暴君,对汉武帝攻打匈奴,开疆拓土的行为也是大加批评,说他是穷兵黩武,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人和他的政治思想相违背啊。相反,司马光对唐太宗大加赞赏,为什么呢?因为唐太宗他听话呀,魏征把唾沫星的喷他脸上了,他也不在意,不像汉武帝经常抓大臣和贵族的错误,然后扒他们的爵位。至于秦始皇那就不用说了,焚书坑儒就够读书人骂他一辈子。所以说司马光推崇唐太宗,只希望宋神宗和宋朝以后的皇帝能像唐太宗听魏征的话一样听他们的话,而司马光他们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打仗。所以说到底还是为了向宋神宗灌输他们的政治思想。所以说《资治通鉴》和其他绝大多数史书的地方是,这本书写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皇帝灌输自己的思想,至于其他的是次要的,这是一本从根子上就歪掉,主次颠倒的书。那么,《资治通鉴》连写书的根本目的都跑偏了,内容上有问题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所以说,很多研究历史的人看不上《资治通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是一本政治书多过历史书,它就是一本臣子写给帝王的政治书,而不是一本史官写的准备流传后世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