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多了,人会热血沸腾,屁股一抬,就想离开椅子,去当游侠、辩士或刺客;而读《资治通鉴》多了,屁股又坐回来了,会考虑做大事前,先学一点逻辑思辨。
《史记》等纪传体史书看的主要是个人传,个人命运,个人奋斗。当然,《史记》各国世家,天子本纪,也都有年表大事,但那个太闷了。我相信有人出于兴趣去读《刺客列传》,但不搞学术的,有几个肯反复读《吴太伯世家》呢?但是个人命运与个人奋斗,很容易就看执了。纪传体要交代前因后果,又不能挂涉太多,偶尔给你几个“初,XXX”来交代其他事,已经算给面子了。
《资治通鉴》的好处是,始终以大局着眼,所以你看得到同时代的一切。比如,你只读《史记》,很难感受到战国初期魏如何慢慢作死,司马错和张仪伐蜀或伐韩的论证如何决定秦国命运,齐国与关东各国如何慢慢出问题,这种“同期历史感”是欠缺的。但《资治通鉴》里,你能看到整个历史的演变,一环扣一环。比如,你只读《三国志》,会觉得诸葛亮北伐,一伐之后休息半年来一次,再三个月来一次,再等一年多来一次,再等三年来一次,好像没啥规律;结合《资治通鉴》一目了然的同期历史,就会明白,每次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算的。
众所周知的战国传奇:庞涓废了孙膑,孙膑去了齐国,田忌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赢了赛马,田忌后来为将,孙膑为军师,马陵道伏兵射杀庞涓,永久性地削弱了魏国。在《史记·吴起孙子列传》里,打赢了庞涓后,这么结尾: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然后就结束了。这就是英雄传奇纪传体风格。
然而,《资治通鉴·周显王二十八年》却阴飕飕地说:
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许多人都知道孙膑田忌破庞涓,不知道破了庞涓的当年,田忌(孙膑估计也是)都倒了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邹忌,就是城北徐公的好基友邹忌阴了田忌,把他逼到了楚国。
传奇英雄不得善终,忽然间,这个故事又悲催了。这就是编年体风格,或曰《资治通鉴》风格。更冷冽,更现实,没纪传体那么浪漫欢乐,时间之轮一环扣一环地前进,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的棋子。
在《资治通鉴》这么浩繁的篇幅与无情的时间序列下,是非成败,一目了然。所以读其他纪传体历史,包括稗官野史,很容易觉得个人奋斗和命运巧合比较重要。而读了《资治通鉴》,就会感觉到历史的进程,才是真正车轮滚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