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平刘氏家族极富盛名。《宋元学案》卷二称大才子学易先生刘跂,“字斯立,东平人。”并解释说,刘跂为忠肃公刘挚(北宋宰相、观文殿大学士)的长子。《宋史刘挚传》称刘挚为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但又称刘挚“十岁而孤,鞠于外氏,就学东平,因家焉。”故此处称刘跂为东平人。意思是说:刘挚十岁成为孤儿,来到东平外祖父陈希古家居住,在东平读书学习,并在东平安家。所以《宋元学案》称刘跂为东平人。刘挚平生治学严谨,才华横溢,有《忠肃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东平刘氏家族从刘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且日益走向繁荣,并最终达到鼎盛,刘跂自称“东平刘某”由此而来。此外又因其祖父刘居正葬于须城,因而刘跂又称自己为“须城刘某”。刘跂官至朝奉郎,是北宋后期杰出的儒家学者、诗人、散文家、金石学家。
一、生平事迹
刘跂所作的《学易堂记》流传较广,影响力颇大。《宋稗类钞》卷三四录有此文。《学易堂记》开篇写道:“刘子行年六十有一,身虽未病,气已向衰。”结尾说道:“政和三年三月朔刘跂记”。由此可知,刘跂在政和三年()的时候六十一岁,逆推知其生于皇祐五年,即年。
宋神宗元丰二年(年)刘跂和他的二弟刘蹈考中同榜进士。元丰三年,刘跂初任京东南路亳州的州学教授,从此步入仕途。元丰六年,刘跂离开毫州,前往商丘侍奉遭到贬谪的父亲刘挚。元丰五年,任职右司郎中的刘挚因事被罢官,元丰六年又被起用担任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州。
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年),因为父亲刘挚在朝廷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言官和要职,而此时的刘跂需要避嫌,不能在京任职,只能去担任地方官。哲宗元祐初年,刘跂被朝廷起用任京东北路曹州的州学教授;在元祐四年(年)二月,刘跂撰写《曹州重修学记》,后来以雄州防御推官任江州彭泽县(今江西省彭泽县)的知县。
在元祐六年(年),刘跂又调任管城县(今河南省郑州市)的知县。刘跂的父亲刘挚和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苏轼、苏辙弟兄是文友,有过诗赋唱和。刘跂与苏轼也有过交往。他在担任管城知县期间,陪同苏轼在管城县一户人家的藏书叶子册中,搜集到古抄本的《杜员外诗集》。元祐末年,刘跂又转任蕲水县的知县。所至有政声。
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年),刘跂遭受党争迫害,被免职,随父刘挚辗转居住在贬所地蕲州、新州。元祐八年(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人物。章惇、曾布等人一上台,便极力打压旧党人士,朔党领袖刘挚自然也在他们的重点打击之列。绍圣元年(年)六月,来之邵、周秩上书弹劾,刘挚被贬黄州,还未到任,又在九月再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在蕲州居住。绍圣四年(年)二月,刘挚因被蔡渭、邢恕、文及甫等网罗罪名诬陷,陷入同文馆狱,又被贬为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在刘挚接二连三的被贬期间,刘跂一直紧紧跟随,侍奉老父,世称其孝。刘挚到达新州几个月,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奸相蔡京抓住机会变本加厉地迫害刘挚家人,把刘跂等刘氏家属流放禁锢在瘴疠之地的岭南地区。刘跂在《谢先公复官表》一文中,记录下了这一至暗时期的坎坷遭遇,“重念臣岭表数岁,门中十丧,举室迁离,先臣客殡于他所;有司逼迫,老母病终于半途。骨肉无以相收,道路为之流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争对刘跂及其家人的迫害之深,酷毒之惨。
元符三年(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因无子,由他的兄弟端王赵佶继皇帝位。刘跂遇大赦,从流放地返回京城汴梁,被朝廷录用担任官职。宋徽宗政和年间(—年),刘跂辞职回到家乡东平居住,闭门读书,杜绝交流,人罕识其面。即使如此,奸党集团还是不肯放过刘跂一家。刘跂又遭受奸人谗言诬陷,被编管寿州。刘跂官终朝奉郎(正七品),政和末年(年)卒,享年65岁。《宋史刘挚传》最后附带写到刘跂,能作文章,遭遇党祸,做官不得志。刘跂与晁说之两人交往密切,友情十分深厚,刘跂去世后,晁说之为他写了墓志铭。
值得一提的是,刘跂还曾作为外交使节出访过辽国。自从年12月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成为兄弟之国、友好之邦,和好百年。根据两国的外交礼仪惯例,每逢两国立春过新年的时候,都要互派“贺旦使”率领使团进行互访、祝贺和慰问,增进两国交情友谊。这一年的冬季,北宋朝廷派遣刘跂作为外交使节出访辽国,庆贺辽国君臣过新年。刘跂一路写下了《使辽十八首》的组诗,记录了沿途以及在辽国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还介绍了辽地特殊的风俗民情。其中有两首如下:
一
喜斗人皆勇,诛求俗故贪。
为谋不耐暑,嗜味独便盐。
已怪今生到,宁能一夕淹。
长安远如日,北斗望为南。
二
置酒穹庐晓,僧山合管弦。
应缘地褊小,难遣舞回旋。
风急皮毛重,霜清湩酪膻。
君看东向坐,贵重尽童颠。
二、文学成就
刘跂以文学知名,他的文学成就在南宋便为人所推崇。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中评价道:“晁景迂志其墓,比孙明复、石守道之徒。为文无所不长,《宣防宫赋》《学易堂记》,世传诵之。”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吕祖谦奉命编订的北宋诗文选本《宋文鉴》中,多取刘跂作品。总的来看,与诗歌相比,散文更能代表刘跂的文学成就。他为父辨冤时所作《昭雪谢执政启》云:“晚岁离骚,魂竟招于异域;平生精爽,梦犹托于故人”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今存《学易集》共八卷,其中前四卷收录刘跂诗歌首,后四卷收刘跂文88篇。他创作的诗文不仅数量多,而且颇有可观之处。
刘跂长期生活在东平,因此,他的《学易集》中,涉及到许多当时的东平人物、建筑和事件。如为家乡朋友著名医学家钱乙写的《钱仲阳传》(《宋史钱乙传》脱胎于刘跂的《钱仲阳传》),刘跂说钱乙:“其笃行似儒,其奇节似侠,术盛行而隐约,又类夫有道者。”在叙述中,全文紧紧围绕钱乙幼有孝行、医术精湛、学识渊博等方面展开。在写作手法上,刘跂按时间线索撮其大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了钱乙一生的轨迹,形象刻画出钱乙的精神面貌。如在刻画钱乙幼有孝行这一品质的时候,刘跂主要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人物形象的立体呈现。钱乙自幼不幸:父亲钱颖擅长医术,然而嗜酒好游,一天早晨,东到海上就此不回。钱乙那时刚刚三岁,母亲早先已去世,姑母嫁给吕氏,怜悯他并收养了他。刘跂在文章中对于钱乙的孝行主要是通过两个小细节得以展现:其一是他在得知自己家世之后,前去寻找父亲的下落,总共往返八九次,累积多年,最终迎接父亲回家;其二是钱乙“事吕如事其父”,吕氏死后没有后代,钱乙为他收殓埋葬,披麻戴孝。“乡人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的细节描写,则是通过乡人的反映,间接表现出钱乙的仁慈孝悌。钱乙作为北宋知名的医学家,人言“有异能”,他一生治病救人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刘跂在讲述钱乙医术精湛的时候,条理清晰,只从众多的事件中撷取了六个事例来写:其一,治好长公主女儿、皇子仪国公的疾病,并因此受到神宗皇帝的褒谕,“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其二,广亲王的长子患病时,钱乙诊断后曰:“此儿可勿药而愈。”但却指着其幼子说:“此且暴病惊入,后三日过午无恙。”其三,用石膏汤治愈一位宗室王子上吐下泻的病症。其四,诊治一位患有咳疾的士人,使这位“法当三日死”的病人“五日而绝”。其五,“有娠妇得病医,言胎且堕”,钱乙令其母子安然无恙。其六,“乳妇因大恐而病,病虽愈,目张不得瞑”,按照钱乙所开的药方服用药物后,病人痊愈。通过这六个事例,一个“有异能”、医术高超、敢于打破常规的医者形象跃然纸上。
刘跂与龚鼎臣是同乡,加之他与刘跂的父亲——刘挚关系十分要好,于是两人也成为了朋友。刘跂在龚鼎臣去世后三十多年的时候,应他曾孙龚愔的嘱托,为龚鼎臣的《东原集》作序。全文以北宋名士龚鼎臣的人品学问作为叙事中心,紧紧围绕“其为文章似其为人”展开叙述,着力刻画了一位“刚毅诚慤,行安而节和”的文士形象。在评价龚鼎臣的人品之后,刘跂又从地域入手,抓住龚鼎臣“上世居莱芜,徙淄川,又徙东平,皆在齐鲁儒学之地”的居住特点,进而分析其文风的成因。刘跂在序文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恰当的裁剪,高度赞扬了龚鼎臣其人其文,敬仰之情自然流露。
刘跂写于元丰六年十月的《马氏园亭记》,在记叙东平景色的时候,虽文字不多,意味却长:“且东平之为郡,左岱宗之镇,右巨野之泽,自崇冈峻岭,以至通沟长漕,水陆之珍,鱼鳞杂袭。通阛带阓,延甍接栋,居者栉比,来者辐辏,此固天府之地。”刘跂此文不仅具体写出了东平的地理位置和雄阔的地势特点,更是高度概括了这个“天府之地”的繁荣富庶。此文值得当今东平学人研究和传播。
刘跂晚年隐居家乡东平,筑学易堂,乡人称为学易先生。其集名盖取诸此也。政和三年三月,刘跂作《学易堂记》,此时的他已经六十一岁。从作家整个创作生涯来看,这一时期属于他创作的成熟阶段。因此这篇散文无论是在艺术水准方面,还是在思想内涵方面都极有探究的价值。在《学易堂记》中,刘跂以“人”为主,用大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详细叙写了自己闲居时的日常生活。这部分内容看似琐碎零散,细究却别有深意,饱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文中写道:
鸡一再鸣,就卧中导引,鼓漱吐纳,炊三斗黍时久下榻,盥漱即巾,巾后击钟聚众家庙,瞻拜退嘿,坐持诵或读佛经。闻打鼓声赴食廊,汤饼一碗,粟饭两勺。曝时粟饭若稻饭四勺,鱼勺,菜茹称是。朝饭已,众散,施施便就坐,缓带盘薄,信手翻书,或不待终篇弃去。使童子自以其志抽取他帧,随取随读,忽有会意,如痒得爬。而倦卧佔毕,卷桢积多纷乱,率月十日乃一整比。弹琴无时,于一操弄意惬当,则昼夜弹五七十过,积十日犹不易,故他曲多遗忘。得谱记省,又复如前。或误折爪甲,挑摘取声,如隔氈絮,大闭不聊,因强自禁为柔缓,从来狷急得以少差。图画对面稍熟,似觉厌足,则别展掛,行步徒倚玩之,忽漫经目,更有新意。家所藏甚鲜少,由此常若多画。虽不工书,独爱写孙真人《道林》《养性》等篇,百字或二三百字,亦或为人取去。异时道人教胎息、止观等法,其说与吾书出入,又颇有口诀,欣然好之。奉行日少,功不及验,辄懒罢。亦曾问高僧问祖师西来意,粗窥户牖,又不肯入,今遂忘去。庭下松桧梅竹,阑中诸药草,皆手自植,见其长大敷鲜,眷然顾之,如抚孩幼。亲旧来访,随事笑语,家有酒肉,必留连饮食。气候和适,步行或与轿出门,惟意所诣,人置酒招之必往。又无所为,则炷香宴坐,目接手谈,颓然休息。自非身疾痛常如此,凡此亦人生恬适事。
《学易堂记》构思巧妙,釆用“自书日记”的方式作这篇记文,在轻松闲适的笔调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在文中,刘跂详写其人其事,略写学易堂其景其物,着眼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以记吾居,亦记吾过”。换言之,这篇文章虽名为“学易堂”作记,实际是写自己晚年的生活状态,可以作一篇人物传记来读。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而发出的深沉的低诉。全文一反常规的写作思路,以白描的手法浓笔泼墨铺叙自己鸡鸣晨起、鼓漱吐纳、诵读佛经、闻鼓赴食、读书弹琴、作画工书、种植药草、待人接物等诸多琐事。这一切都写的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生硬之感,却又显出深层的技巧,笔到随意,耐人寻味。
总之,刘跂的散文呈现“简劲有法”的艺术特点,一方面体现在文章谋篇布局、暗合法度方面:另一方面则与其追求语言的简洁明畅有关。
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宋代的文人,大多是“读书破万卷”的学问家。刘跂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易学家,还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还擅长古琴艺术、书法艺术。引刘跂自己的诗为证:“一堂图籍自陶冶,三径萧兰俱岁华。定非平恩许侯宅,会是仲长公理家。端居雅不烦屏当,佳设颇尝成咄嗟。唯我身闲数来往,微弦一汎即生涯。”(《题半隐堂》)
刘跂作为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对篆刻、书法等颇有研究。他和欧阳修、赵明诚、洪适被称为宋代“四大金石学家”。刘跂在考辨泰山秦篆石刻、弘扬泰山文化等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刘跂是历史上最早对《泰山刻石》进行实地考察的第一人。他曾在大观二年春与政和三年秋两次亲登泰山绝顶:首访秦篆时,刘跂“刮摹垢蚀,试令摹以纸墨,渐若可辨”,但终不能令他满意;年,他重上泰山,“亲以毡椎从事,校之他本,始为完善”。刘跂两次亲登泰山,访秦篆刻石的详细考察活动,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刻石四面都有刻字的事实。在刘跂《泰山秦篆谱》问世之前,人们多信奉宋、欧阳二公对泰山刻石的考证观点,认为秦始皇刻辞皆已亡,存者仅二世残文。摹拓泰山刻石的大多数人,也只拓刻石南边稍平整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他三面隐约有字痕的情况。《泰山秦篆谱序》记载:“盖四面周围悉有刻字,总二十二行。字从西南起,以北、东、南为次。……其十二行是始皇辞,其十行是二世辞,以史记证之,文意皆具,计其阙处,字数适同。”刘跂的这一重大发现,纠正了宋庠、欧阳修二人的错误观点,具有启迪当时金石学研究者的重要功用。刘跂在实地考察泰山刻石并有重大发现的基础上,著录具有考订泰山秦刻石性质的《泰山秦篆谱》一书,惜原本今已失传。
刘跂和赵明诚、李清照夫妻是金石学上的好友、文友。赵明诚(—年),字德甫,他的父亲赵挺之做过宋徽宗崇宁年间的宰相。赵明诚一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与其妻婉约派大词人李清照以20年之力搜集商周青铜器及汉唐石刻拓本,曾仿欧阳修《集古录》体例,编成《金石录》30卷。刘跂也对金石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共同的爱好是两人成为好友的重要原因。刘跂还为赵明诚所著《金石录》《古器物铭碑》两书撰写序言。此外,在《学易集》里,还保存下来刘跂赠与赵明诚的一首诗《题古器物铭赠德甫兼简诸友》:
往者李龙眠,监河国城岸。
家多古时器,罗列供客玩。
爵觚屡饮我,鼎鬲贮肴膳。
到今李侯书,一展如对面。
迩来三十载,复向赵卿见。
收藏又何富,摹写粲黄卷。
沈酣夏商周,馀嗜到两汉。
铭识文字祖,曾玄成籀篆。
颇通苍雅学,不畏鱼鲁眩。
遂将传琬琰,索我序且赞。
我衰心力薄,游不出里。
孔怀忘年友,契阔异州县。
深惭千里驾,请毕十日燕。
诸贤共留连,更赖三语掾。
在诗中,刘跂赞扬了赵明诚在金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还畅叙了他们之间的文友交情。根据诗里的记载,赵明诚不远千里来探访刘跂,并请他给所著新书《古器物铭碑》写序言;刘跂见到金石学同道挚友赵明诚来访,非常高兴,愿意连续十天举办宴会款待这位老朋友。至于赵明诚这次是否携夫人李清照一同前来,诗里没有透露出消息来。然而,刘跂见过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绝世风华的李清照,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易安居士李清照不仅是一位大词人,还是一位金石学家。
刘跂除《学易集》之外,还有《暇日记》一卷流传于世。《暇日记》的内容主要载录于明陶宗仪编纂的《说郛》卷四、《宋人百家短篇小说》《历代日记丛钞》等著作中。《宋人小说》选录刘跂《暇日记》六条,分别是:地理类选“解冻水”、“不背三阳”两条;医卜星相类选“周髀”;鬼神类选“成都不打晚衙鼓”;养生类录“刘道人说行气”;物感类选“水晶照暗”条。
这里略举一二。刘跂在《暇日记》中说,北宋的史沆在断狱时,曾取十几种水晶来用。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因为看不清案牍上的字迹,用水晶来照着看。可见,北宋时已经开始用水晶提高视力。
《暇日记》记载,有友人问李诫建房要注意哪些事,李诫忠告:“堂屋前要不背三阳。今人作伫廊非也。”意思是客厅要注意采光,金石博物无所不能的大师李诫,认真地给友人提这样接地气的建议,友人认为大师“语录”重要,还郑重记下。
明代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多引用《暇日记》中的内容,以此作为《本草纲目》的补充资料。如李时珍在菜部第二十六卷记载:“两耳冻疮,生姜自然汁熬膏涂”。在果部第三十三卷“修治”条目下,李时珍又引刘跂《暇日记》,“云:芡实一斗,以防风四两煎汤浸过用,且经久不坏”。
《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对《暇日记》有这样的评价:“《暇日记》在内容上主要记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风土民情、奇闻轶事和一些医药杂谈。我们从中了解到北宋元祐年间滑州河水每个月的变化情况以及五行之序、浙江贼号人曰‘白日鬼’的由来、辽国贺正使耶律迪死在滑州后尸体被当地人处理的惨状等。还可以了解到钱乙关于周髀通血脉、熊胆入药的奇效和发与心、眉与肺、髯与肾的密切关系等中医理论。本书对研究北宋社会的民俗风情及其中医药学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陈国梁,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泰安市教学能手;年11月,获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称号;年12月,被聘为泰安市首批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年4月,获泰安市首届中小学“优秀读书人物”称号;年10月,被评为泰安市首批教科研学术带头人;年4月当选为东平县作协副主席;年12月加入泰安市作家协会;校刊《萤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