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一级导演)
内容摘要:《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是一部由长沙地方志编纂室策划出品的记录长沙、挖掘长沙,了解长沙、解读长沙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以湖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古今长沙演化实证为血脉,以及与长沙古城关联密切的代表人物为“魂”贯穿始终的叙事主题,以宋代理学的发源和发展为转折点,清晰地凸显了湖湘文化在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后的天壤之别,视野开阔、厚重扎实、形象生动,在艺术表达上遵从地方志体例的规范要求,在知识信息传递上格外严谨,是史学与影视的完美跨界与融合,具有很好的可视性与感染力,对增强观众的爱国爱家乡情怀,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史志挖掘,影视融合,人文历史,文化自信
一、主题结构与艺术呈现
这是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熊熊燃烧的炉火与窑工操作特写。(特技迭化)
各式古朴、特征明显的烧制陶瓷产品。
余晖下湘江东岸的古镇。
醒目的“铜官窑”木制牌匾。
各种艰辛而又连贯的陶瓷制作工艺过程。
浩瀚大海中航行的木帆船。
惊涛骇浪中行进,沉船。
沉入海底的多种陶瓷产品。
浑厚的旁白缓缓引入:“这是一个千年窑火不断,开世界釉下彩先河的地方,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火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潴》描绘了当年铜官窑柴火烧瓷,焰炽冲天的场面。”
作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里面这样一段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多年前隋末唐初,世界陶瓷发源地之一,长沙铜官窑一段盛世烟火,陶瓷产业兴旺,海上丝绸之路拓展的往事,旁白解说词纵横捭阖,既富有文采,又展现哲理的深度,知识信息传递的尺寸揑拿又很准确,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娓娓道来,经过特技处理的窑工动作特写镜头与典型化的实景巧妙结合,整个段落声画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如果仔细观看品评,这样有亮点的段落在这部纪录片中俯拾即是,似颗颗珍珠串联,构筑起了这样一部视野开阔、厚重扎实、形象生动,具有很好的可视性与感染力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综观当下各种媒体上出现的形式多样,日益丰盈的电视纪录片(或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而观众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观众的兴趣爱好和对影视欣赏度的多元化的呈现,题材选取和制片精度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和条件的制约,收视率与创作受到了双重的影响,某些创作手法也进入了瓶颈期,这期间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是属于拍摄制作难度比较大、艺术手法创新比较难的一类,这类纪录片的制作除了要求主创人员对所表达的主题有比较全面扎实的知识储备积累,前期要有很好的案头功课与深入采访,还要求主创人员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素材要有居高临下而又贴近现实生活,接地气而又会讲故事的姿态,站位高、延伸远,主创人员头脑清醒,有比较自如的驾驭、消化、取舍功夫,当然娴熟的运用影视艺术与新媒体手段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这部由长沙地方志编纂室策划出品的《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纪录片恰恰又不同于一般由地方宣传部门或媒体推出的片子,它还必须有比较鲜明的地方志烙印,正如纪录片开篇长沙市方志办主任王习加博士开宗明义讲的那样:“地方志是一方之信史,是地方文化的魂和根。”它是一个地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产物、史迹与人文现象总的描述,它具有与时俱进、科学准确、权威可靠、深入扎实又不断补充修订的属性,这就为创作这样一部纪录片无形中增添了另一个砝码,主创人员除了首先考虑纪录片“题材挖掘、知识疏理、叙事特色、故事讲述”等要素外,艺术表达上还得遵从地方志某些体例规范要求,在知识信息的传递上格外严谨,经得各层专家与时间的检验,这对刚接手这样一部较为特殊的纪录片的编导来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好在年轻的撰稿、编导迎难而上,在方志办全方位的调度配合下,很快就能融入到创作中去。
全片的定位是“总述”,顾明思义就是《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的概述,如同方志书籍一般,在章节前写个总述,这不仅严格遵守了方志的体例,而且起到了纲举目张逻辑清晰的效应。这种手法在过往的历史纪录片中几乎没有,以往纪录片一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也就是编年体的方式一集一集延续下来,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进行讲述,这种创新对于编导来说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历史事件的甄选上,文字表达详略得当与否问题上,既不能漫无边际展开,又需要精准简练聚焦,此片考验的不仅仅是编导的文字功夫,更是对历史问题的审辨眼光与分析能力,这需要对影视与历史两大专业的跨界理解并有机融合,而此片做到了这一次精准而和谐的跨界结合。
看得出来,编导在前期筹划阶段就有深入的思考和大量卓有成效的考究,阅读了不同版本的《长沙地方志》以及相关的各类材料,包括市场上走俏的《点墨长沙》《长沙史话》等通俗易懂的书籍,走访了长沙方志业务领域领导和专业人员,以及一批目前活跃在学术界的人文历史专家教授,在反复思考、拿捏、打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长沙为基点,以湖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古今长沙演化实证为血脉,以及与长沙古城关联密切的代表人物为“魂”贯穿始终的叙事主题,以宋代理学的发源和发展为转折点,清晰地凸显了湖湘文化在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后的天壤之别。从宋代以前忧国忧民的楚人情怀到宋代以后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通过“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这一段专家的采访解说,让观众犹如拨云见日,一目了然,幡然醒悟,获得了极度丰富的精神营养,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故土家园人文风情的情怀,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从成片的布局结构与段落字幕提示来看,已经清楚地显示了编导这种创作初心笃定下的艺术把控能力,以及对长沙历史的刻苦钻研。
本片从长沙地名由来起步,沿着“考古探秘,瀚海拾珠”入手,编织出“商周古邑,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一汉文化城出土文物震惊世界一西汉文化王陵,靓丽的国际文化名片一铜官古窑,千年前的世界工厂一三国吴简,中国第五次考古大发现一屈子怀沙,铸就心忧天下的城市特质一贾傅绝伦,长沙有幸留才子一医圣在长沙,著众方之祖泽被后世一马楚王朝,鹤立群雄一谁为潇湘,兹为洙泗”的叙事线路展开艺术创作,这样的的字幕提示加上充盈其间的鲜活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出编导从“长沙”地名溯源开片,布局结构上依时间序列编排组织事与人素材的功夫,以及理解遵从方志体例的悟性,给受众以鲜明的印象。
因而可知,编导对中国通史有过深入的研究,在这个大历史背景的支撑下进而捋清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从而完成了史学与影视的完美跨界。目前影视界部分影视作品往往存在史实出现错误遭到史学界批评的现象,而《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避免了这样的弊端。史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编导在构思脚本之后甄选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翻阅大量堆积如山的史料;更为严格的是,编导要带着正确的历史观去撰写脚本,不能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或者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偏差,否则就贻笑大方了。笔者在长沙工作期间也曾经参加过长沙方志的学术讨论会,围绕一个问题的反复考证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工作,还包括田野调查、专家考察等科学的求证工作。例如说,宁乡黄材盆地炭河里地区的出土青铜器,这些重型青铜器到底是由来自中原地区的商朝贵族携带还是本土发掘?至今未找到确切的考证依据。故,笔者在脚本中写出了两种专家的推测,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同时也达到了纪录片所需的效果,引起人们探索自然探索历史的好奇心,甚至对当地文旅起到了促进作用。那么,这样一来恰恰契合了我们打造这栏精品电视节目的初心。
主题、布局结构只是纪录片的骨架横梁,要对位融入丰富多彩,故事性强,画面张力节奏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内容才是一部纪录片成败的根基和关键。
通现全片,编导独具匠心,在开篇就以一组纪实感很强的“荒草、莽野、原生态河滩、植物、先人劳作模型、星宿图……”的镜头,辅之以低沉浑厚的解说缓缓引入远古有关“长沙”地名的传说,具有吸引受众的故事铺陈的要素与感染力,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的采访进一步阐释了长沙地名“星宿说”由来的依据,例举从《史记》《汉书》到长沙不同版本方志的记载,增强了片中这样的一个段落的知识份量和权威解读。
“万事开头难”,纪录片创作更是如此,能不能在全片开篇三分钟,甚至是一分钟就抓住受众极为重要,显然纪录片《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开篇就有这种吸引人的艺术呈现难能可贵。
我们知道长沙古城城址历经多年没变,当然长沙的属地区域范围随时代更替会有所变化,但核心的城池不变,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原点。“长沙”城的名号在我国众多的省会城市里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人文历史内涵和探究价值,从这样一个点出发,铺陈这样一组声画结合得不错,又具有故事感的精彩段落,也正好锲合了地方志的体例要求,为全片寻踪长沙古城城廓发展、文物考古例证、人杰地灵、文教绵嗣等确定了一个电视艺术化表现的总基调。
顺便提一句,全片开篇部分专家同期声采访的剪辑简洁有力,起到了很好的例证作用,如采访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周秋光教授的同期声剪辑,干脆利落地从第一到第四层叙述,每层剪辑出一句话就点明了长沙城从荒蛮之地到中唐、明清的兴盛发展轨迹,这样的声音剪辑说明了编导对长沙历史发展脉络材料的烂熟于心,对采访对象场景的很好的调度能力,这也是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编导艺术素养与知识储备水到渠成后的自然流露。
细细疏理,纪录片《长沙方志-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每一个篇章里几乎都能找到这样鲜活有趣,旁证扎实有力,艺术感浓郁的段落。
如讲到长沙“汉文化城”特色这个篇章时,编导以一段马王堆出土文物为重点来叙事,镜头里“马王堆”的实景,出土文物特效化的呈现,尤其是一组特写与大特写的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农畜产品等的选取,配以精彩生动的解说音效,形象地诠释了长沙城在汉代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皇族贵人的生活习俗,最后配上一段周秋光教授的采访同期声,逻辑严密,步步推进,充分体现了地方志“以史为鉴”“一地之百科全书”的特征,又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也为今后方志的影像呈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模版。
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历史终将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历史,一座城的萌芽与生长、兴衰与发展肯定是与这座城相关的人们书写的。纪录片《长沙方志-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在历史人物的筛选确立时,也颇费苦心。
在这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编导经过反复揣摩查实,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重点讲述了“屈原、贾谊、张仲景、马氏诸子、辛弃疾”等与长沙古城的关系和故事细节,这些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对当下的受众来说既留有印记,又不是很清楚他们与长沙这座城“根”与“魂”的关系和背后的故事,这实际上也是受众心里上的兴趣点,编导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设计场景,采访专家,达到了比较好的讲述效果。比如讲到张仲景时,既有历史性的回顾再现镜头,又有现存在长沙城区内的张仲景雕像、寺庙等文物佐证性镜头,衔接流畅自然,配以相应的解说词“当初的太守暑应该是坐落于长沙古城中的巍然府第。每逢初一、十五,张仲景便暂搁政务,将衙门大堂当做诊所,为城内外慕名而来者医治疾病……”平实而分寸感掌握很好的解说与画面融合,让受众有穿越时空又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近三年疫情发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医的发展,《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实》总述古代篇编导在这个时候发掘出张仲景这一段鲜为人知长沙的历史,可谓别具匠心,毋庸置疑张仲景的故事增加了长沙在医学方面的历史厚度,历史的溯源为长沙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又比如片中讲到,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由北国南下至长沙古城时,撷取了他在长沙组建训练当时一支响当当的地方部队一一飞虎军的一段往事,娓娓道来,加上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点明当时的练兵场所就是如今长沙城里“营盘街”一带,层层剥笋,让新颖的知识点紧扣受众的观看兴趣指向,故事的细节打动了受众心里,这也正是一部优秀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成功之处。
二、遗憾与潜力
人们常说,影视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一部长达45分钟的纪录片《志说长沙-星城古今纪事》总述古代篇为受众提供了更好的了解长沙、解读长沙的另一种视角与艺术途径,因为策划与摄制期间正值新冠疫情汹涌来袭,给摄制景物的选择、场景设置、专家采访等都带来不小的限制,加之摄制经费与同类题材规模的纪录片相比并不宽裕,这些客观条件加上编导的某些主观原因,致使整部片子还是留下些许遗憾。比如:通篇表达的“长沙”概念可以用不同方式不断提及强化,与解说词对位的原创性镜头还可以更多更丰富,音乐效果的处理还可以更贴切、更细腻到位一些,解说词的撰写也可以再打磨提高,这些方面既留下了遗憾,实际上也会为未来再度创作《志说长沙》的系列影像作品提供提升的空间和想象力发挥的余地。
据悉,摄制组一年多来留下了大量丰富的长沙人文历史和专家采访的影像素材,这些有可能会为今后长沙方志分段分块宣传推介,走向寻常百姓,制作其他新媒体产品的积累下的一批宝贵材料。
笔者尤为看重的是在这样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操作过程中,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与媒体人士合作探索求新的担当、勇气和路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放下身段,用多种媒体形式来传递推介部门业务,更好的让社会大众知晓,“以史为鉴",史为今用,通俗形象地宣传一座迅速发展变化中的省会城市,让充满人文历史精神内涵和传奇故事的城市血脉在人们心里流淌,让我们在讲好长沙故事的同时,记住乡愁,引发思考,增长知识,也增加砥砺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这也正是一部有价值的纪录片魅力和潜力所在。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高级记者,其电影作品两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音像作品也多次获得国家音像制品奖与中央电视台一等奖。)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