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国家谱中三族五服六亲七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中国人对血脉祖先的一种尊敬,更是血脉亲情的展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对家族血脉亲情的最好诠释。

由于血脉关系的远近,在古代历史上,家族文化上诞生了很多词语,今天我们就来解释一下吧。

三族:(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曰:“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记有:“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六亲,现在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

(1)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

(2)指父子、兄弟、夫妇。《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七族:七族:亲族的统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

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九族,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一)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就带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二)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父族四(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岳父、岳母)。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屠杀时利用九族的今文说的。

五服,是宗族结构中区分内外最重要的分界线,是否出五服成为判定亲疏的重要标志。从己身算起,向上至高祖父母为上五服,向下至玄孙夫妇为下五服。

五服又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亲近以及尊卑关系。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传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做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从自己往上数五代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数五代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多数家规规定,“未出五服”,不准结婚。

创作不易,别忘了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