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并非丞相,其职位高于丞相,汉朝四百年,相国极少。西汉初萧何为相国,辅佐刘邦统一天下,萧规曹随,曹参继为相国,以后相国职务废置不设,到东汉末年,董卓自称相国,天下大乱,汉朝就此灭亡。
萧相国萧何是刘邦的老乡,他们都是沛县丰邑人。萧何在沛县令手下为功曹掾。汉高祖刘邦为平民时,萧何就常以官吏的身份救助他。刘邦为亭长,萧何又常常庇护他。刘邦到咸阳去服役,一般官吏都赠送路费三百钱,唯独萧何送刘邦路费五百钱。
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时,萧何跟着办事,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萧何担任泗水郡卒史的工作,考核为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入言征何,萧何一再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等到刘邦起事为沛公时,萧何常常做他的助手督办公务。刘邦进咸阳,将领们都争相夺取金帛财物,只有萧何首先入宫收取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资料,并妥善保管起来。等到刘邦由沛公而为汉王,就任命萧何为丞相。
项羽和诸侯军队屠烧咸阳而去,汉王刘邦却能详尽地了解天下的关隘险要,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都是因为萧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刘邦推荐韩信,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最后韩信死在萧何手中,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暗渡陈仓,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治巴蜀,安抚民众,发布政令,供给刘邦军队粮草。汉二年,刘邦与各诸侯进攻项羽,以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萧何制定法律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先禀报刘邦,得到许可才施行;如果事情紧急来不及禀报,就酌情处理,等见到刘邦再向他汇报。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刘邦曾多次弃军败逃,而萧何每次都能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刘邦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索之间,刘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意思。为您着想,您不如派遣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去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萧何从其计,刘邦大悦。
汉五年,刘邦彻底打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大封功臣。由于群臣争功,封功臣的事一年多也没能最后定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盛,于是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立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提提建议,不参加战斗,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凭什么呢?
萧何戏剧形象刘邦回答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吧?群臣回答说知道。刘邦又说,你们知道猎狗吧。群臣回答说知道。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方位的是猎人。你们的功劳就是捕捉野兽,功狗也。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人也。再说你们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同族几十人都追随在我身边,功不可忘。于是群臣不敢多言。
等到功臣们都已受到封赏,要评定向皇帝进言时的位次时,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战争中受伤七十多处,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刘邦在叙功时已经违背大家的意思,多赏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再反驳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臣们的意见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略地之功,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失军亡众,只身逃走的事有好几次。然而萧何总能从关中征发军队补充前线,数万士卒与大王乏绝者多次,军中没有粮草,萧何就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使粮草供应从不匮乏。陛下多次失掉崤山以东之地,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汉朝可以没有曹参,但不能没有萧何。所以萧何应该排第一位,曹参居次。高祖说:“好。”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刘邦又说,我听说推荐贤才要受上等的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但得鄂君乃益明。于是提高鄂千秋原来的爵位,由关内侯加封为安平侯。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被封给食邑。随后刘邦又加封萧何两千户,因为当初刘邦去咸阳服役时,萧何曾多送给他二百钱。
注:萧何所封酂侯,酂有两地,音分别为zàn、cuó。南阳郡酂(zàn)县在今湖北省老河口一带。酂(cuó)在刘邦、萧何的家乡丰沛不远,在今河南永城西酇城镇之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都以为萧何封地应为南阳酂县,大多数参考材料也注“酂侯”音为“zànhóu”,实应为“cuóhóu”。详见《朱绍侯文集(续集)》“酂侯萧何封地考”。《辞海》未注,《词源》也认为应读“c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