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商朝在洛阳是不准确的。
我们根据商的兴起与消亡分几个阶段论证。
首先是商的起源。
按《史记》记载,商朝的祖先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
关于这个商在哪,就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在陕西省商洛市。一种说法是,在河南商丘市西南。
前者是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都认同的。
但西晋大儒杜预在《春秋释地》里讲:商丘为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后商族、商国因此而得名。
若采信前者,则商是怎么完成从商洛到黄河中下游的迁徙就不得而知了。若采信后者,则商有史可考的活动范围在商丘、洛阳、河北一带,逻辑上就易于接受。
不过,《史记》里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成汤,自契至汤八迁。”也就是说,从契到汤,商的大本营换了八次。这个寻找稳定适于生存的根据地的过程,可以想象很漫长。具体是哪八迁,如今已不得而知。但这带来一个疑问:如果一开始契就被封在商丘附近,不可能八迁之后还在商丘。
扯了这么多,进入死胡同了!但确定的是商的起源不在洛阳,至于八迁过程有没有到过洛阳不得而知。
其次是商王朝统治时期。
商汤的事业也是从迁都开始的。他将大本营从商丘迁到了亳!
注意了,亳这个地方可跟洛阳有关系了。亳是古地名,能追溯到上古史——帝喾就在这建都。而放到现在的行政规划,亳就在洛阳市下辖县级市偃师市附近。
偃师市,是研究古历史一个绕不开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可以说在西安、洛阳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之前,偃师已经是文明重心了。
商汤起用伊尹,施行仁政,势力越来越强大,经过多年酝酿,终于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桀,灭了夏,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了商王朝。
不过,商仿佛注定是一个候鸟一般迁徙的王朝。亳没有成为他们稳定的根据地。到第十任君主仲丁时,商朝又开始频繁迁都,到了盘庚迁都殷,才稳定下来。
《史记》就这番迁都,给了个准确数字,“五迁”。哪五迁呢?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总结了: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隞,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
这里边,南亳就是商丘西南,西亳是偃师市西,隞在郑州市西北。
耿这个地方说法比较多,有说在河北邢台,有说在河南温县,有说在山西河津。从地理学角度,温县可能性大一点,其它地方,迁移范围太大了点。
不过张守节的总结又有问题:盘庚渡河之前,根据今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考古发现,商朝在河北最重要的根据地在安阳;那商王朝是怎么迁到安阳的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这样算至少“六迁”了吧!
不过,这不是重点。对于回答题目问题的重点在:西亳。盘庚为了挽救商的衰落局面,又回到了商汤开辟大业的地方,而且在这里找回了祖先的荣耀,商朝中兴了。
这一部分总结,则商王朝的建立、兴盛、中兴显然都绕不开洛阳市的偃师市。
最后就是商朝灭亡之后。
他们的后代散落到哪里去了呢?纣王被逼自杀。
不过嘛,周朝将文明推进了一大步,一个重要表现是,不绝祭祀,也就是要留后代祭祀祖先。
周武王分封诸侯,把商的后代也分封了:纣的儿子禄父被封在殷,管理殷的余民,派自己的叔叔管叔、蔡叔去帮助(监视)禄父。
到了周成王的时候,管叔、蔡叔与禄父(武庚)一起作乱——三监之乱,被周公给镇压了。
三监之乱评定后,周王室拉清单: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不过呢,讲究礼法的周王室仍然没有对商痛下杀手,而是让微子启作为殷商的继承者,将他封在商丘一代,也就是宋国。
不过,亡国这事儿,有人做亡国奴,有人宁死不屈,也有人流亡。
武王灭商,商朝王族的一支,箕子就带领部分殷民北迁建立朝鲜国,史称箕子朝鲜。
这样,商亡之后,一支北迁去了朝鲜半岛,一支接受周王朝的安排,回到了上古的故乡——商。
这一段,跟洛阳没关系了。
至此,做一个总结。
商丘是商人的来处(契),也是商人的归处(微子宋)。洛阳(西亳)是商人夺取天下建立王朝的重要根据地,甚至是最重要的,但终归只是商人迁徙繁衍史上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