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史记》之卷二:夏本纪第二。首先给大家说一下,夏本是部落的名字,据传是由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起来的,到尧、舜时期,夏部落首领禹治水有功,在舜死后登临帝位。禹死后,帝位被儿子启继承,我国历史上 个奴隶制王朝出现。《夏本纪》记录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的历史,主要描述远古社会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概貌,尤其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下面我们来说说正文
夏禹,名文命。其父亲是鲧,祖父是颛顼帝,曾祖父是昌意,而昌意的父亲是黄帝。也就是说禹是黄帝的玄孙。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从五帝本纪 中我们知道昌意和鲧没有登临帝位,也就是说从黄帝到夏禹是隔代为帝。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当年尧帝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都说鲧可以,于是尧帝任用鲧治理洪水,结果治水九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将帝位传给舜,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水没有成效便将他流放到羽山,最终死在那里。后来舜又任用鲧的儿子禹,让他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对四方诸侯说:“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就可以让他担任官职”大家都说:“禹可以。”于是舜封给禹官职,禹让给契、后稷、皋陶,舜没有答应。
禹只能接受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同赴任。禹为父亲鲧由于治水不力而受到处罚感到十分难过,因此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间,一直兢兢业业不曾懈怠,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有进去,这就是后人常说的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史料记载,鲧治水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而禹治水疏而不堵,后来治水成功,舜帝赏给禹一块青黑色圭玉,天下从此不受水患。
《史记》记载,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大河,筑起了九个大湖堤防,最终使九州统一。道路畅通以后,各地诸侯纷纷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之后便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并要求“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意思就是要把德行放在首位,不能违背天子的意愿。禹将各方的土地评定出等级,使其按等级进贡纳税,也就是说,在禹时期就已经开始征收各类赋税了。禹还规定了国都方圆五百里的范围为甸服,即京畿地区,是专为天子服役纳税的地区,所谓的特区:根据远近以一百里为界限,缴纳不同的作物;同样根据远近又把甸服周边的土地分为侯服(天子属地)、绥服(天子安抚的地区),绥服内又分为采邑(卿大夫属地)、封国、封地(诸侯的封地)。每个地区内推行的教化、实行的管制都是不同的。这里要说一下,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称为要服,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属于荒远地区,这一地区的人出行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管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天子的管理教化达到了东西南北四方荒远的边陲地区。这里也说明了当时国家的控制范围,当然,记载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接下来《史记》用了非常大的篇幅记述舜帝与禹、伯夷、皋陶(gaoyao)相互讨论、告诫以及君臣奏乐起舞的场面。
舜帝任命皋陶为士(相当于现在的 人民法院院长),治理民众。舜帝上朝时,禹、伯夷、皋陶一起在舜帝面前讨论治理国家的政策。皋陶说:“坚定不移的遵循道德,就能谋略高明,君臣团结。”禹说:“对,那应该怎样做呢?”皋陶说:“要从自身做起,谨慎的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由近及远,厚待人民,这样就会得到众多贤明的人辅佐”禹:“对。”皋陶说:“最重要的还不在于了解人,在于能够安抚民众。”禹说:“做到这种地步即使是尧帝也会感到困难。了解人可以恰当的安排官职,这是明智,;能安抚民众,就会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这是仁惠。如果既能明智又能仁惠,就不必忧虑驩(huān)兜、有苗这类巧言令色小人了。”皋陶:“是这样。检验一个人的行为、言论要根据九种品德:宽厚威严、温和坚定、诚实恭敬、博学谨慎、善良刚毅、正直和气、平易有原则、果断实效、有力讲理。能全面教化施行这九种品德,就可以使德才兼备人都居官任职,我大体就说这些吧。”禹:“按你的话实行一定会做出不凡的成绩。”皋陶说:“我才疏学浅,只是希望我话有助于治理天下。”舜帝对禹说:“说说你的意见吧。”禹谦恭地说:“我只想每天孜孜不倦的辅佐天子。”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孜孜不倦?”禹说:“洪水漫天,无边无际,漫上了丘陵,淹没了高山,人民都深受水患威胁,我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大河,筑起了九个大湖堤防,最终使水患解除,民众安定下来,各诸侯国也都来朝贡。”皋陶说:“这些是你的巨大功绩。”禹说:“谨慎对待臣子,及时处理政务,要用有德才的人辅佐,这样人民都会拥护您。用虔诚的心奉行上天的命令,上天才会赐予幸福祥瑞。”舜帝说:“大臣是我的左膀右臂。我的言行如有不合适的地方,你们要及时纠正,不能当面奉承,背后议论指责。只要君主施行德政,那些佞臣就会被清除。”禹说:“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功绩。”舜帝说:“丹朱桀傲骄横、怠惰放荡,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他我决不姑息。”禹说:“我新婚四天就离家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传说是九尾白狐精),儿子启出生后我都没有抚育过。最终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成功。我辅佐帝王设置了五服,方圆达五千里,开辟四方荒地;任命的诸侯都恪尽职守,现在只有三苗(古部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不要忘记。”舜帝说:“用我的德政来教化他们,会使他们归顺的!”皋陶十分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以禹为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罚。因此,舜的德政得到发扬。于是乐师夔(kui)奏乐曲助兴,历代祖先的神灵都降临欣赏,在朝的各诸侯都能相互礼让座位,鸟兽也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奏完九通《箫韶》(禹作),凤凰都被吸引飞来相配合,各种兽类也都纷纷跳起舞,场面十分隆重。
伯夷像接下来是禹继帝位以及逝世后的一些事迹。
舜帝让禹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并把他推荐给上天。十七年后,舜帝逝世。禹服丧三年后躲到阳城将帝位让给商均(舜的儿子)。天下诸侯却依旧去朝拜禹,禹于是面朝南接受诸侯的朝拜,登帝位,定国号为夏后,姓姒(yi)氏。
禹帝继承天子之位后,将皋陶作为帝位继承人,但是还没继任皋陶就死了。禹便将英、六、许地作为皋陶的后代封地,后来又举用益作为帝位继承人,治理政事。
十年之后,禹帝巡视东方,到达会稽后逝世,益继天子位。服丧三年后,益同样将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住到箕山之南。启十分贤德,天下诸侯都归向于他。虽然禹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帝的时间太短,天下都没有受到益的德泽,所以,诸侯都去朝拜启,于是启登帝位,即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后来废除了禅让制度,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的先河。从此中国社会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接下来我们继续聊一下启的生平事迹以及启的后代们的情况。
夏后帝启的父亲是禹,母亲是女娇(涂山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启登帝后,有扈氏部落不服从管理,启便带兵到甘地进行讨伐。开战之前,召集来六军将帅申明大义并作了一篇叫《甘誓》誓辞。说:”六军将帅们,我发誓告诉你们:有扈氏横征暴敛,蔑视五常(仁、义、礼、智、信)的规范,背离正道(天、地、人),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奉行上天的旨意来讨伐他。在战车左侧的射手和在战车右侧的剑手如果不尽责,就是不服从命令。驭手如果进退不合兵法,也是不服从命令。服从命令的人我会在神灵面前赏赐他;不服从命令,我将在社神面前将他杀死,并且我还要把他们的子孙收为奴婢。”在这番鼓舞之下,启的军队消灭了有扈氏,天下诸侯都来朝拜。
夏后帝的儿子太康在他逝世后继位。后因帝太康整天只顾游玩享乐不理朝政,结果被羿夺权遭到放逐(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逃到洛水北岸避难,作了一首《五子之歌》。
太康死后,弟中康继位。中康帝在位时,大臣羲氏、和氏掌管天地四时,因沉湎于酒色,导致节气四时混乱。胤国国君去征讨他,作《胤征》。中康死后,帝位都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依次为帝相、帝少康、帝予、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不降死后其弟帝扃(jiōng)继位,帝扃死后其子帝廑(jǐn)继位,帝谨死,帝不降的儿子孔甲继位。帝孔甲继位后,迷信鬼神喜欢干婬乱的事。夏后氏的德行便日渐衰微,天下诸侯相继背叛了他。
这时上天降下一雄一雌两条神龙,孔甲不知道如何喂养,也没有找到懂得养龙的人。后来已经衰败的陶唐氏有个后人叫刘累,在专门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的方法,便去喂养这两条神龙,孔甲很高兴,赐姓御龙氏,并将豕韦氏后代的封地赐给他。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便做成肉酱献给孔甲。肉酱非常美味,孔甲吃完以后还想吃,就派人去向刘累索取,刘累无法供应,害怕被罚便偷偷迁到了鲁国。
孔甲死后帝位传给了儿子帝皋,往后依次是帝发、帝履。帝履就是桀。很多诸侯自从孔甲时就已叛离了夏,夏桀又不修政德只知用武力恐吓 百官,百官难以忍受。后来桀将汤囚禁在夏台,不就又放了他。汤因有政德,诸侯都来归附于他,于是汤便率兵征讨桀,桀兵败逃到鸣条, 被流放至死。
桀死前对人说:“我真后悔当初在夏台没有把汤杀死,以致我落到现在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又改封到杞地。
太史公司马迁说:禹本来姓姒,他的后代改用国号作为姓,所以有许多姓氏。孔子主张采用《夏正》,后世学者们则多传习《夏小正》。从舜、禹时代开始,贡奉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有人说禹在长江南考核诸侯功绩时死的,因而就葬在那里,并将山更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就是会合在一起考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