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小故事商君变法强秦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中的商君列传,讲述的是商鞅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实行改革的故事。

商君的名字叫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旁支后代,他的祖先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喜好刑名之学,在魏国丞相公叔座手下当侍从官中庶子。有一次,公叔座病倒了,魏惠王亲自来公叔座家探问病情,公叔座向魏惠王荐举了公孙鞅。魏惠王听了没有说话,等到魏惠王要走了,公叔座单独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愿任用公孙鞅,那就把他杀掉,不能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答应了。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秦国下令招贤,于是他便西下入秦,通过秦国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公孙鞅面对秦孝公夸夸其谈,说得秦孝公直打瞌睡,根本听不进去。待公孙鞅走后,景监受到了秦孝公的斥责。景监出来后就用秦孝公的话责备公孙鞅,公孙鞅却请求再次求见秦孝公。五天后,公孙鞅第二次见到秦孝公,会谈的情况比上次略好一点,但还是不能让人满意。事后景监又一次受到秦孝公的斥责,景监便又去责备公孙鞅。公孙鞅要求第三次求见秦孝公。这次会谈,秦孝公虽然还没有充分听取,但对他的言论已经有所肯定。于是公孙鞅第四次见到了秦孝公,这一次谈话秦孝公感觉没有听够,一连谈了几天,秦孝公简直高兴极了。

于是,秦孝公任用公孙鞅,想在秦国实行变法,但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公孙鞅说:“修养操行如果犹豫不定就不能成名,办事情如果犹豫不定就不能成功。一个人如果出类拔萃,就肯定要遭到一般人的攻击;一个人的见解如果特别独到,就必然要受到一般人的诋毁。对于老百姓,不能在办事前和他们商量,只能在办成后和他们共享成果。圣人只要是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效法古代的典章;只要是能使百姓得利,就不必遵循旧时的礼教。”秦孝公认为公孙鞅说的很对,于是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并确定了变法的条令。

新法订好后,公孙鞅担心百姓们怀疑政府说话是否算数,于是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杆子,告诉百姓们谁能把它扛到市场的北门,就赏给他十镒金子。百姓们开始觉得奇怪,没人敢动。于是公孙鞅又对人们说:“谁能把它扛到了北门,赏他五十镒金子。”这时出来一个人把它扛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赏给了他五十镒金子。接着就颁布了新法。

在推行新法的第一年里,秦国有上千人跑到首都来反映新法不好,甚至连秦孝公的太子也犯了法。公孙鞅准备依法处置太子,但太子是国家未来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给太子的太师公孙贾脸上刺了字。结果第二天,秦国人就都按着新法办了。到新法实行后的第十年,秦国的百姓们就变得十分喜欢新法了,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夜不闭户,道不失金,乡村城镇到处一片太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