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不仅有资治通鉴这部巨作,还有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传承千年的经典,而司马光本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除了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千年不衰外,其著作《资治通鉴》更被后世标榜为“不可不看的千古奇书”,可与司马迁及其《史记》齐名。其实司马迁作为大宋朝当朝尚书其笔下遗作众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潜虚》、《均韵指掌》、《类编》、《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三十余部。

尽管司马光著作颇多,但其最有名的还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之所以名满天下,是因为此书乃是封建帝王的必备训诫,堪称皇帝必学的“教科书”。《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偏重于国家治理之术,诸如军事、政治、经济等等,《资治通鉴》是一部给皇帝看的书,真正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并不大。

古语有云“欲治其国,先治其家”,既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帝王看的,那是不是就跟老百姓没关系了?这么说未免太小看司马光了,他还有另一部奇书是专门写“为人治家”之术的,其价值不亚于《资治通鉴》,甚至其重要性超过《资治通鉴》。

司马光虽贵为大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一生清廉;只可惜天不从人愿,司马光一生无后。就在司马光多年无后的情况下,他的下属又是多年挚友的“刘蒙”就主动出“五十万钱”为司马光再纳一妾。但司马光写信婉拒,信中书“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以明心志。

司马光的多年结发之妻“裴氏”知道后,心中除了感动还有愧疚;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年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而家中无后大部分都会把责任归咎给女人。裴氏心中不忍,主动替司马迁纳妾;当晚并要求此妾盛装相迎司马迁入洞房。结果司马迁怒斥小妾,并将其赶出家门;之后竟养其族人之子,并起名为“司马康”。

从此司马光之后就是这个“义子”司马康,并竭其所能加以培养。为培养司马康,司马光特意撰写了《训俭示康》(此文后编入《温公家范》”;《示康》不仅重点讲述了“为官之道”,更多的是在训诫司马康如何“治家”。《训俭示康》(也就是《温公家范)开篇便言及“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在这部书中,司马光一再强调“尚节俭、戒奢侈”的重要性。后司马康果然不负“义父”司马光的厚望,也早早入朝为官,成功步入仕途。

司马光“崇尚节俭”跟当时大宋朝的政治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大宋立国以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在宋官员的俸禄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因此,大宋奢侈之风骤起,吃喝玩乐可以说到了“极致”,甚至互相攀比之风极为严重。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官就显得比较节俭了,因此司马池人皆言“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再到司马光入朝为官时,大宋骄奢淫逸之风已是一发不可收拾;但司马光很清醒,虽知道此风一起日后必祸国殃民,但一木难支自己并不能改变什么。为此司马光痛心疾首,唯有对儿子“司马康”耳提面命,强调“以俭治家”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司马光还在《家训》中引经据典,不乏引用历史上颇有成就但一生节俭的小故事等等。

司马光虽在大宋位居高官,但一直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着“为官以廉,治家以俭”,尽管不能改变当时的骄奢之风,但司马光以自己的号召力深得当时朝野和百姓的尊重。直到司马光在六十八岁时去世,大宋百姓万人空巷为其吊念,史书记载“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可见司马光在当时是多么的受人爱戴。

司马光不仅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当朝皇帝也追封其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