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江湖上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拳不过金台之说。王中之王当然是西楚霸王项羽,将中之将当然是五代残唐的打虎英雄李存孝,双拳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金台,则是传说中的人物——周侗的师父,林冲、卢俊义、武松、岳飞的师爷。
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还真不是这正史和传说中的三位顶尖高手,而是演义中的勇将兵器:对比项羽的戟、元霸的锤、秦琼的锏,呼延灼的双鞭像不像牙签儿?
本文并没有嘲笑呼延灼的意思,也不是不相信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项羽和秦琼勇猛过人,因为喜欢看科教节目的读者诸君可能会这样想:古代空气中氧气含量高,所以催生出巨型恐龙和蜻蜓,那么空气没有污染的秦汉隋唐,古人的体力是否会远超今人?项羽秦琼能否真的抡动几百斤的兵器?
秦汉交替之际,第一悍将当然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一点在正史中也有记载,在《史记》中,项羽本纪还在高祖(刘邦实为汉太祖高皇帝,不知司马迁为何称其为高祖)本纪之前。
项羽的最后一战,在《史记》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汉军将士被他砍瓜切菜一样杀了好几百,也算是替司马迁报了汉世宗孝武帝刘彻的割肉之仇——司马迁后来不长胡子,那是拜刘彻所赐。
乌江之战显示了项羽强悍的战斗力:“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后)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项羽名籍字羽)所杀汉军数百人。”
正史中没有说乌江之战中项羽用的短兵是刀还是剑,也没说他威震天下诸侯的巨鹿之战用枪还是用戟,但是项羽跟刘邦在广武会战,用的确实是戟,这一点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汉军中有一个有于善骑射的楼烦(不是人名是族名,应劭《史记集解》:“楼烦胡也,今楼烦县。”)战将,楚军派人挑战三次,都被楼烦将弯弓射杀,“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蔡东藩先生在《前汉演义》第十七回“破釜沈舟奋身杀敌,损兵折将畏罪乞降”中有具体描述:“项羽一杆长槊,神出鬼没,不可捉摸,秦阵里面,只见他一道槊影,七上八下,戳倒人马无数。”
《前汉演义》基本接近正史,所以一般不会出现某大将兵器多长多重的记载,但是其他演义小说可不管那些,直接描述出了项羽用的是“天龙破城戟”或者“霸王戟”,现在项羽故里还展示着长五点五米、重三百斤的单边月牙戟。
项羽能不能拿得起来三百斤的长戟,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明末的大刀刘綎:“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五》”
唐朝到清朝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六百克,也就是说刘綎的大刀用现在的计量单位来算,有一百四十四斤,所以项羽三百斤长戟确实有点超重,但也不是拿不起来,毕竟项羽是几千年来屈指可数甚至是首屈一指的战将。
项羽的长戟如果真有三百斤,笔者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其中原因我们一会儿再解释,接下来我们要聊一聊李元霸八百斤一对的锤和秦琼一百三十斤一对的锏。
很多人把李元霸列为“不存在的古代四猛将之一”,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李元霸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不是猛将就很难说了。
正史中确有李元霸其人,在《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和《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诸子》中都有关于李元霸的记载,只不过他是叫李玄霸而不叫李元霸,之所以正史中的李玄霸变成小说中的李元霸,是因为清朝有个康熙皇帝叫玄烨,为了避讳,连玄武门都改成了宣武门,李玄霸自然也就改成李元霸了,唐朝追尊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清朝评书艺人也只敢称其为“元元皇帝”。
李元(玄)霸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字大德(不说相声,也不姓宋),在隋炀帝大业十年就已辞世,终年十六岁,并没赶上天下大乱——那一年隋炀帝正在征讨辽东,李渊正以卫尉少卿的身份押运粮草,连三儿子的葬礼都没参加。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战阵的李元(玄)霸,在演义小说中成了隋唐第一条好汉,手使一对大锤,打遍天下无敌手,普天之下他只敬畏秦琼一人。
虽然被李元霸敬为天人,但是秦琼的一对金装熟铜锏却只有一百三十斤,估计要是真打起来,碰上李元霸的大锤就得被砸成炉钩子飞上半天空。
秦琼的一百三十斤双锏在李元霸的八百斤大锤面前不堪一击,幸好正史中的李元霸英年早逝,所以秦琼有资格被评为隋唐时期第一单挑名将,但是他是不是用锏,却值得商榷:新旧两唐书都说他跃马负枪而进刺敌将于万众之中,可没说他用双锏。
秦琼用锏,当然是来自跟隋唐英雄有关的演义小说,那些小说都说秦琼的双锏重一百三十斤或一百二十八斤,当锏卖马的时候,估价是可以兑换四五两银子。
演义小说中的武将兵器,从唐朝到宋朝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梁山一百单八将手中的第一重兵器是花和尚鲁智深那五尺长、六十二斤重的水磨浑铁禅杖,接下来有分量的就是呼延灼的两条水磨八棱钢鞭,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
两条鞭加起来才二十五斤,跟项羽的戟、元霸的锤、秦琼的锏相比,岂不成了牙签?
很多读者都说:李元霸的锤是不存在的,秦琼的双锏也值得商榷,只有呼延灼那十二三斤的钢鞭是靠谱的,别看它跟动辄数百斤的戟、锤、锏相比像牙签,但是在古战场上已经足够用了,如果再重的话,就抡不动了。
笔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按照今天的经验来看,十二三斤的钢鞭拿在手里也挺沉的,八磅大锤并没有八斤重(一磅0.千克),笔者参与土建的时候冬天挖地沟,八磅大锤基本是五十或一百下一换人。
但是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项羽的长戟能不能有三百斤。对于这一点,笔者也是愿意选择相信的,而相信的理由,则来自一部关于恐龙的科教片:在白垩纪,空气含氧量比现在高得多,所以那时候的蜻蜓也有一两米长。
受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人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秦始皇兵马俑的平均身高一米八五,据说那是根据真人身高和体貌特征甚至神态复制的,如果秦军活到现在,每一位都可以当仪仗兵。
同样道理,古人的食物跟现在也不一样,比如鸿门宴上,项羽赐给樊哙一条猪腿,樊哙转瞬之间就吃光了,这饭量,一顿吃掉一个小鲜肉,可能连饱嗝都不会打。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虽然呼延灼的双鞭跟项羽的戟、元霸的锤、秦琼的锏相比像牙签儿,但在古战场上已经够用了,而项羽用三百斤的长戟,也不是不可能——古代第一猛将的力气,可能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即使是我们身边,能扛起或背起三五百斤重物的,也大有人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