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天子。虽然是平民,但他从出生到称帝,一直祥瑞不断,主角光环加持,最后能成为大汉开国皇帝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其实每个人身上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说不清原因的现象发生,后来如果这个人“飞黄腾达”了,这些现象就会被联系在一起,成为他“飞黄腾达”的征兆。有时候,一些原来他身边的人也会出于“教育”别人的目的,“神化”一些他的行为。有的可能不是他做的,只是为了增加说服力。其他的人听了,也就当真了。添加的“光辉业绩”越来越多,主角光环也越来越重,偶像也就出来了。假如有一天,他“一朝落地”,那些“光环”可能又会成为他失败的征兆。
与契、后稷出生的异象相比,刘邦的更加“夸张”,其他人只是有感而生,刘邦则是“见蛟龙于其上”。契、后稷史记中没有记载父亲是帝喾,却记载刘邦父亲是太公,这又是与另两位的不同之处。作为汉高祖的父亲,太公是钦定的。这似乎有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味道了。
高祖本纪的前半部分,都在记载他异于常人的事迹,感到一直在铺垫,在为高祖造势。高祖隆凖龙颜,美须髯,这可以理解。但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似乎有些“牵强”,高祖闲来无事会让其他人数一数自己腿上有多少颗黑痣?
好酒及色,是高祖的特点。在写男人特点的时候一般都会写“贪财好色”。太史公言下之意是高祖任侠豪气,不贪财。这也是他后期能够成就大业的重要人格魅力。少不贪财,长不贪地,能够与其他人分享胜利果实,他人就能够为他拼命,这也是他比项羽的高明之处。另外的高明之初,从遇见始皇帝巡守时的感叹也能够看出,“大丈夫当如此”,而不是“你可取而代之”。
吕公面相高祖,感到“贵”,愿意把长女许配,倒是实实在在的能看出高祖的过人之处。这恐怕不是高祖“忽悠”出来的。也许在物质极端缺失的情况下,能够“视金钱如粪土”的凤毛麟角吧。试问,如果自己吃饭都成问题,一旦有了几个馒头,会分给其他人吗?正是这种“分享”,身边能够聚人。世人的眼光看高祖、刘邦的眼光看高祖,都是“天赋异禀”,缺少点吕后的眼光,太史公不忘再加一些。吕后跟两个孩子在家,一个老翁路过,说吕后富贵之命,因孝惠帝贵,鲁元公主同样命贵。说完后的老翁慢慢走在路上,等待回家的高祖去追他,告诉高祖,他贵不可言后,瞬间不见了。吕后去找藏在山里的高祖,只需要看看那边有云彩就能找到他。记得柏杨先生的《西窗随笔》里那句调侃的话,自己在哪,能不告诉老婆吗?
高祖送劳役去骊山,路上很多都跑掉了,考虑到达目的地也是一个死,索性直接把人放掉,不知道这时候是不是有“自己贵不可言”的谶语给自己打气,反正是准备好了。几个人跟高祖跑路,走到路上被一条大白蛇拦路,不知道这条大白蛇有多大,竟然能够吓得壮士不敢前行。喝酒后的高祖上去二话没说,一剑两截。历史真的很有意思,史记中的这段记载,竟然能够被用作西汉、东汉分段而治的原因。路边痛哭的老妪,也给高祖增加了“赤帝之子”的称号。从史记记载,高祖造反秦朝反而在陈胜吴广之前,似乎应该归为反秦第一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看到很多地方老百姓把自己的县令等杀了,沛令也有这个担心,就想主动出击,造反跟百姓在一起。萧何、曹参建议把流亡在外的勇士召集来。樊哙去找高祖。在回来的路上,没想到沛令后悔了,可能最早自己想做“带头大哥”,高祖回来后,可能情况就变了,于是守城不出,结果还是丢掉了性命。高祖进城后,被大家推举为“带头大哥”,因为是“赤帝子”,所以旗帜颜色也是赤色。从此以后,高祖开始了一城数将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没经验,自己带着几个人打来打去,结果地盘没扩大,反而守将雍齿被魏将周市反间丢掉了丰县这一城。“伤心”之余,开始“抱大腿”,借兵“报仇”,几次三番,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项梁。开始由“游击队”,一跃成为“正规军”,有了政治地位。于是跟项羽一左一右,作为项梁部下四处征伐,不断练级成长。
项梁被章邯杀掉以后,高祖与项羽开始“分道扬镳”各挡一面。这时楚怀王提出“先入关中者王”的“比武竞赛”。章邯包围邯郸后,楚怀王打算安排项羽跟随宋义救赵,项羽提出与刘邦共同西进抄秦的老家。结果怀王手下知道项羽的一贯作风,烧杀抢略,怕更加激起民怨,反而影响反秦大计,于是单独派高祖前往。这可能也是项羽为什么最后会杀掉楚怀王的原因之一。高祖的西行之旅,成为王兴之路,并且为以后在楚汉之争中占领道德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路上得到彭越、郦食积、张良……势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到宛城的时候,因势利导,收纳降将,封赏官职,为后来的各个城池守将展示了自己大度、“乐施”的不凡气度。于是所到之处,纷纷投诚,很快进入关中,接受了秦子婴的投降。这时候一改自己贪酒好色的毛病,对秦王室的财物一律封存,与关中老百姓约法三章,尽得民心。
得知刘邦率先进入关中的项羽有点“气急败坏”,毕竟自己刚刚在巨鹿获得“战神”的“称号”,他领兵西进,经过一番坎坷,也进入关中。结果像楚怀王手下分析的那样,烧杀劫掠,丧尽民心,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设立鸿门宴,准备灭掉刘邦的项羽,因为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没有坚定向着“预定目标”前行,导致了若干年后的“自食其果”。
不久,项羽自立西楚霸王,作为主导者,分封诸侯,分封原则是与个人的远近程度,高祖封汉中等地,章邯、司马欣等封关中之地,原计划是作为守院看门之人盯住高祖,没想到只起到了名义上的作用。很快,各地陷入再一次相互吞并混战。项羽的分封诸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势力超强,但是还没有成为天下共主,各路诸侯接受分封更多是迫于“淫威”,不过若干年后,这些不服的诸侯应该怀念这些时光,毕竟项羽还会让他们“有国”,而不是最后的“各个击破”。
决定一并天下的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费吹灰之力占三秦,四处“煽风点火”,策反各诸侯对抗项羽,项羽则是“四处灭火”疲于奔命,被玩得团团转。即使这样,初期的项羽还是所向披靡,打得高祖到处“乱串”,继续“四处放火”。项羽能干,却不会用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战后,再强的“战神”也会“歇菜”。假如项羽善于用人,不必事事亲为,那么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垓下之战,项羽命丧。
一统天下后的高祖开始“有意无意”削除“异姓王”,虽然继承了秦朝郡县制,但对秦灭亡也有深刻反思,保留部分分封藩王似乎是问题解决办法之一。不过,最终还是不太信任这些异姓藩王,毕竟诸位藩王做大,不听共主命令的现象仍然历历在目。各异姓王也感受到了来自高祖的心情,尤其在看到韩信等的“下场”后,非常配合的一个接一个的“蹦”出来,又一个接一个的被“敲”掉。最后,天下各王均姓刘。
称帝后的高祖,回到阔别已久的沛县老家,与老乡亲同乐,唱出了霸气的“大风歌”,流下了泪水。到了暮年,这种泪水更多的应该是追忆青年意气风发的泪水吧。
不久,高祖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