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注意:综合理解材料,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公正,字以上。
题目详解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湘滨
从网络检索结果看,这应该是一道原创作文题,很有层次感与思辨性。如果说大多数模拟作文题,就好比过门槛,完全没障碍,人人都可以跨过去,那么这道题就好像摘苹果,能力一般抬手就近摘一个,能力好跳起来摘最大的。
初看挺简单,实则有深意。材料出自古籍,而有推古及今、观照现实的意义。题目和年全国Ⅰ卷有所呼应,又不重合,值得品味,有训练价值。
自然也不能少“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相比之下,前一阵八省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在作文材料的筛选,命题的创意设计,思维能力的考查等方面,都让人……
长沙市一中月考6的这道题,作文材料和“报恩”有关。两则历史故事,一则脍炙人口,一则相对小众。考生很容易先入为主,简单处理,看完第一则材料,就直接提炼出“感恩”的观点,然后据此行文,这显然是没有识破命题用意的。这也是命题者设置的审题陷阱,或者说这道题目的特别之处。
第一个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虽然一饭之恩与千金之酬,突出了报恩的分量,但这仍是守常理,循人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报恩”,我们可以用“懂得感恩”“不忘旧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君子报恩,十年不晚”来界定、评价。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义”的层面。
而第二个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考生对此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我们不妨看看材料的细节,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体现他的恭敬,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
我们再看看材料二出处——《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包含了:反对礼制,健全法制,以法治国,富民强兵,不别亲疏,赏罚分明。韩非子列举管仲这个例子,应当不是简单地倡导我们“知恩图报”,而是有更深意味,他借此宣扬他的法家思想,告诫世人,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
而更深一层来看,一个手握实权的官员,抛下一己私利与个人恩怨,推行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原则,尽己之力将国家治理好,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泽,包括齐国边境的那位官员从中受惠,管仲不是薄情寡义,而是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
回到历史事实,后来管仲被委以重任,他任贤选能,励精图治,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引用语)。所谓“合”为联合、会盟,“匡”为匡扶、纠正,是“不以兵车”(孔子语),是依靠“管仲之贤”(司马迁语),结束混乱割据局势,使天下百姓安定,这和秦王扫六合的武力征伐、一统天下是有区别的。所以,鲍叔牙高义让贤,成全管仲,孔子后来也有由衷之赞(“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遗憾的是,守边境的人并非鲍叔牙、孔子之辈,他不具备这种远略和襟怀,因而无法领悟管仲的苦心孤诣,心怀“怨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补充一句的是,管仲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成就桓公之霸业和齐国之强大,还在于他似儒似法的杂家思想,对后世的启迪。如果说韩非借管仲不报私恩的公心,宣扬了法家思想,那么孔子借管仲克己复礼、审慎用兵的做法,来为儒家之仁立论。
回到题目上,如果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