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年龄越来越大的原因,记性越来越不行了,以前还不当回事,过年在家的某一天,在下突然忘了大学古汉语老师的名字叫什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在下吓了一跳,因为在下毕业论文方向选的就是古汉语,平时也喜欢这个老师讲课,可以说是在下大学四年接触最多的老师(虽然实际交流并不多,但比起其他老师还是要多些),在下竟然把他的大名忘了,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使劲想,赶紧回忆下大学生活,很绝望,还是想不起来,直到过了好几天,脑袋里灵光一闪,终于想起来了。罪过罪过。郑老师,实在对不住,惭愧惭愧啊。在下古汉语老师大名郑贤章,这名字一看就觉得人很有学问,事实也如此。然后郑老师讲课也活泼,经常借题发挥,讲点生活中的趣事,他讲的学问现在是没什么印象了(哎,当年对古汉语比较感兴趣,现在多年不看书,忘得差不多了,惜哉!)只记得经常满堂大笑,气氛很轻松。古汉语这玩意感兴趣的人觉得很有意思,不感兴趣的恐怕就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郑老师讲课一直是比较活泼的,加上有学问,同学们一致比较欢迎。在下喜欢上他的课,一半是个人兴趣,一般是确实他讲的好。不过有一次,他叫在下翻译一下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本来了解了语法,意思很好讲了,在下当时不知道脑袋里搭错了哪根筋,物来物去最后也没物出个所以然,不得不有点丧气的败下阵来。讲到这里在下心里一惊,连郑老师的名字在下都会忘,其他老师就更不用讲了,遗忘简直是一定的。但大学里有几位老师讲课在下还是比较有印象,忘了可惜,应该趁还记得的时候记下来,做个纪念也是好的。零零碎碎的记忆有蛮多,但现在只能先把几位老师上课中在下印象最深的部分内容记下来了。首先是德高望重的李生龙老师,教我们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他学养深厚,又上了点年纪,所以上课很有气场,我们上他的课一般都是规规矩矩,不敢弄其他的东西。但是他讲的是古代文学,这玩意骨子里透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性情,所以即便是严肃的李老师,一但流露性情,也是挺可爱的。哈哈。关于他的讲课有两回在下印象最深,一回是讲《史记》里面的《项羽本纪》,讲到最后让我们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项羽的性格,在下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哪两个字能概括我们这位楚霸王的性格,说他残忍吧,太浅薄了,比较常见的说他的一个词是刚愎自用,可这又是四个字,况且也并不能“概括”,哎,真是不知道哪两个字能形容的尽。在下心里想,要是点到在下的名,恐怕只能用“复杂”两个字凑数了,性格“复杂”!哈哈哈。正当在下打定了主意,李老师自己公布了答案,他说,人的性格一般有两面,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咱们这位楚霸王应该是比较典型的体现了“刚柔”。在下一听,可不是嘛!高,实在是高!另外一回是他讲《汉书》里面的《苏武李陵传》,这一回真是讲的回肠荡气,在下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李陵这个人人物形象太深厚饱满了,很容易让人引发感慨,加上跟苏武安排在一起,一对比,更是叫人悲叹时势命运弄人啊。李老师讲这篇文章的时候感情很深,一层一层的讲,讲一层,然后分析一下内心活动,再讲一层,再分析一下内心活动,最后,讲到李陵给苏武的信里面的话,这是全篇情绪的顶峰,老先生更是讲一句,停一下,发一声叹息感慨,再讲一句,再停一下,再发一句叹息感慨,几乎要流下泪来。在下的感觉真的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讲的实在是太好了。第二位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教写作学的陈果安老师,他第一堂课就给我们布置了两个作业,一个是让我们花一年时间读八本书(因为写作学的课程只有一年),每读完一本就写一篇读书笔记给他看。具体哪八部书在下有点记不清了,好像是《诗经》、《左传》、《论语》、《楚辞》、《庄子》、《文选》、《诗品》、《文心雕龙》,又好像不太对(要是有同学记得能告诉在下一下就好了),很惭愧,一年过去了,在下也没有读完这八部书,读书笔记也只写了《诗经》、《左传》、《论语》三篇,这个笔记交上去后他会看,不过不会点评,意思仿佛是“你写了就表示你看了,你看了就会有收获,这就差不多了”,实际上,别的同学在下不知道,在下自己写的那三篇,如今想来......,算了,不提也罢。有一回陈老师说“有些人,一看他写的东西就知道他有没有看懂,你们有的人写《诗经》的,我一看就知道你们没有读懂”,在下疑心他说的就是在下,因为实在是太烂了。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每周练字,写满一张纸,在他上课的时候交给他。不要毛笔字,写了毛笔字的他不收,只要平时水芯笔或者钢笔字,一个礼拜交一回。这个在下倒是坚持下来了,因为简单,一张纸拢共百来个字,上课前一晚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交了之后也不知他看不看,估计不看,反正从来没有点评过。好像也是“你写了就表示你在这方面花了时间,用了功夫,这就够了”的意思。现在想来,这两个任务陈老师真是良苦用心啊,可惜当时不知道,书没读好,字也没练好,惭愧惭愧。不知道是不是陈老师第一堂课上,讲到了如何理解鲁迅的问题,接下来他要发大招了,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鲁迅”两个字,然后说,讲鲁迅你不能只看他一个人的著作,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著作你得看一下吧,然后画了一个圈把鲁迅两个字圈起来,接着说,你不能只看当时中国人的著作,那个时代外国人的著作也得看一下吧,然后画了一个更大的圈把之前那个圈给圈住了,接着又说,光看鲁迅那个时代的著作也不行啊,中国古典文学也得看吧,然后又画了一个圈把之前的圈再圈起来,接着他又说,光看中国古代的著作也不行,世界上有名的古典名著你也得看一下吧,于是又画了一个更大的圈把之前所有的圈都圈起来了,这才完事。好家伙,为了看懂鲁迅,简直要把古今中外的著作看个遍,哈哈。看着黑板上鲁迅旁边那几个圈,我们只能望圈兴叹,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啊,哈哈哈哈哈。这里插一个题外话,陈老师的女儿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名字叫陈展,当时在下一看这个名字就觉得陈老师有学问,为什么呢?这个名字取得好啊!第一,陈、展两个字有相同的意思,“展,陈也”,同义并列,讲究!第二,按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说法,“展”字在古代的写法是四个“工”字合并起来,上面两个工并排,下面两个工并排,“工”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讲“工,巧也”,就是灵巧的意思,一个工字就已经很巧了,现在四个工字在一块了,那就是极巧了!!哎呀,厉害厉害!第三位,就是教元明清文学的吴建国老师了,吴建国老师简直是自带BGM出场,他讲元明清戏剧时的那句口头禅“老娘我......”实在太经典了,太经典了。听他讲课就两个字——“享受”,所以他的课几乎场场爆满,很少有人缺席。千万不要以为吴建国老师只是会搞搞气氛而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他实在是一个对自己专业有着精深的研究,他讲课刷新了在下很多认识,真是叫人受益匪浅。本来元明清文学有教材,一般的老师都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来。吴老师不,他不按常理出牌,他要另起炉灶,完全不照教材,而是按照自己的一套体系重新来过。教材什么的一边去吧。神奇的是,他讲的内容跟书上的内容没有一点重复,但是你把他讲的跟教材上的东西一对比,高下立判!!!有时候我们看了教材以为是这样,结果听他一讲完,哇塞,原来是那样。他讲的比教材上的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比如讲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他讲《三国演义》是继承中国史传系统,《水浒传》是继承中国民间江湖系统,西游记是佛道系统,渊源有自,并非孤单单横空出世,这感觉一下子就把这几部书的脉络牢牢抓在手里,起点高,也更深刻,有了这个认识,其他问题也就好办了。再比如讲《儒林外史》,一般的书里面,包括我们的教材,都是讲他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科举,讽刺八股文,讽刺里面腐朽的读书人,你这样讲,他也这样讲,人人都这样讲,没什么不妥。可是吴老师不,他以为这实在太浅薄了,吴敬梓老先生的意图不在这里,他根据小说里面马二先生这个典型人物,得出他自己的结论,他说这部小说出来,代表从古至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致君尧舜、实现上古三代那种和谐社会的最高梦想彻底破灭了。这才是大讽刺!此说一出,着着实实的把在下震到了,我去,完全没听说过,但又是如此深刻,除了佩服还能有啥呢?所以每次听吴老师讲课,真的是时时都在刷新认知,他很好的展示了什么叫做学问,博览群集(有老师讲吴老师在佛学方面是我们学院的突出人物,在佛教经典的研究方面应该是本院第一把交椅),见解独到精深,不人云亦云,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能言,这才是做学问该有的样子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