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物,那么孔子是如何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圣人”呢?
《匏瓜》是历史写作者刘勃所著的一部孔子传记,也是对《史记·孔子世家》的一次详细解读。作者在研读《史记·孔子世家》的基础上,结合《论语》、《左传》和《孔子家语》等相关历史资料,在春秋末期的历史背景下追溯孔子的一生,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全面而又立体的圣贤形象。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看到这本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字典,这个“匏”究竟读什么?它又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发现匏瓜在古文中常指所有的葫芦,那么,这个葫芦究竟又与孔子有什么关系呢?在书中你会发现这句话,“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而这句话足以表露孔子渴望能够所作为。
《史记·孔子世家》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孔子传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我们了解孔子不可或缺的资料。司马迁在结束语《孔子世家赞》中写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足可见他对孔子的推崇。孔子并不是王侯将相,却被司马迁列入“世家”,他是把孔子当作古代的圣人来看待的。
《孔子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的研读,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家世和成长轨迹。孔子在平民中长大,十五岁获得士人的身份,发奋求学,获得知识,后来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学,三十岁前后学问小成,四十岁后专心做学问,同时他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声望越来越大。五十岁后希望为东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他探索治国之道,先后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他坚持“用政令来人领导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理智管理人民”。孔子54岁周游列国,他走过了很多地方,在这期间发生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