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有“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的说法,意思是说,看明白并理解了彖辞,对本卦卦意的思考,就已经过半了。由此可见《系辞传》对《彖辞》文字的重视和推崇,《系辞传》惜字如金,字字千金,少一字则意缺,多一字则辞妨,能获得《系辞传》文字如此重视和推崇的《彖辞》,在《易经》中是干嘛用的呢?《彖辞》的文字表达了些什么内容?我们从《彖辞》的来源开始说起。
一、《彖辞》的来源及儒门特色之辨
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彖辞》为孔子读《易》之后,为《易经》所作的《易传》之一,因此《彖辞》带有一定的儒门特色,毫不奇怪。
但《史记》的一个“序”字,让《彖辞》及《易传.十翼》的来源都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我们且抛开那些争论,就目前比较有共识的说法来说,《彖辞》及《易传.十翼》的组成内容,并非由孔子一人所作,孔子只是通过梳理前人留下来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的来龙去脉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梳理,整理和讲述。
从上面的角度来理解,《彖辞》、以及《易传.十翼》的其他组成内容,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孔子只是对前人留下来的文献,进行了相应的梳理,整理和讲述。《彖辞》和《易传.十翼》的其他组成内容,是孔子以前就有流传的,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于孔子在进行梳理,整理和讲述的过程中,有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以孔子“述而不作”的写作作风来说,孔子对前人留下来的文献,进行大范围改动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彖辞》文字的内容和作用
《彖辞》作为放在每一卦卦辞后面的文字,能获得惜字如金的《系辞传》的特别重视和推崇,那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原因,三国时期,曹魏的少年天才王弼,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句话在王弼为《易经》所作的一本书中出现,,在这篇文章里,概括出来的这句话是:“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也”。虽然天妒英才,王弼早死,但他概括《彖辞》的这句话,获得了历代习易研易者的一致认同。
《彖辞》通常以卦名、卦辞、卦象为解释对象,《彖辞》的文字通常用来解释《易经》经文中的卦名、卦辞这两类文字;有些卦的《彖辞》同时还对卦象进行了相应阐述。通过《彖辞》得卦名之义,得卦名之义,可得明其“类”,通过《彖辞》对卦象的描述,结合其“名”其“类”,进一步帮助我们明象而索得一卦之意。
卦辞总论一卦,《彖辞》解释总论一卦的卦辞,统论一卦之体。《彖辞》通常还会对一卦的主爻进行阐述,抓住主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明其所由之主也。
后续接着分别探讨卦名、卦辞、象辞、爻辞这些文辞。感谢大家的阅读!!!
如有幸得大家指教,不幸之至,定当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