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朝代历史来看,汉字从盛行到消失,

从哪里来,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对一事物了解追问的开始。

相邻的两国,历史上交往如何,后人借助典籍可以寻找到曾经的痕迹。在《管子》、《史记》等中国的古代文献,“朝鲜”一词己多有记录。

据司马迁记载,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作为叔父的箕子因为进谏不听而被商王囚禁。武王伐纣立周,释箕子,箕子不愿言商恶,走之朝鲜,周武王因封为“朝鲜侯”。

《尚书》及后世史料均对其在“朝鲜”治下“教民以礼义田桑”的开化措施予以记载,并制定“犯禁八条”以对百姓进行管理,约战国时期,周朝衰弱,“朝鲜侯”称王,始有朝鲜国。

关于这段历史,吕思勉先生在其《中国民族史》中认为,箕子最初封地当不在朝鲜半岛,而是在中国东北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其后继承者逐步进入朝鲜半岛,并向南部迁移发展,中国的早期记载反映了在殷周之际早期的民族迁徙历史。

对于朝鲜半岛的早期建国史,撰写于十三世纪的朝鲜的古文献《三国遗事》则为另一番情形,准确来说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像我们信仰华夏始祖炎黄的传说一样,韩国人也信仰他们的神话传说。

相传天帝的儿子桓雄下凡与熊化成人的女子结合而生下一个儿子,其名为坛君王险,他以“高唐即位五十年庚寅,始称朝鲜”。

这段神话故事可能传达出古朝鲜民族起源、图腾和原始崇拜的某些信息,在二十世纪韩国民族主义的思潮下,韩国人更愿意相信坛君传说为本民族起源大事记,而不是史记中箕子开发朝鲜的历史。

秦末战乱,箕氏朝鲜传至准王,燕、赵、齐之民数万人流亡朝鲜,准王将他.们安置在西部。公元前年,燕人卫满叛汉率众流民入朝鲜,为准王守边。后卫满骄恃,驱逐准王而自立为王,并于王险城即今平壤建立政权,史称卫氏朝鲜。

汉武帝时,因卫氏朝鲜所诱汉亡人滋多,并阻碍半岛上的部落与汉王朝的通商朝贡等联系,元封三年(公元前年),卫氏朝鲜传至三世卫右渠为汉武帝所灭,汉以其地分置临屯、真番、乐浪、玄菟四郡。

朝鲜半岛南北发展不一,北部主要是高句丽王国。玄菟郡于四郡中居于最北,下辖三县,其为高句丽。后来出自北夫馀的一个部落据高句丽建立政权,因以为国号。它初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为都,公元初迁国内城(今集安)。

四世纪初,高句丽先后占据乐浪、玄菟、辽东诸郡,年迁都平壤,成为地跨鸭绿江两岸的奴隶制国家。朝鲜半岛南部,在卫氏朝鲜建国前后有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落联盟集团。辰韩在马韩东,弁韩在辰韩南,其中马韩最强大,人口部族均数倍多于辰韩、弁韩。

三世纪左右,马韩中的一个名为百济的部落统一了马韩地区,辰韩的斯卢部落联合六个部落统一了辰韩地区,后称新罗,随着王权的加强,分别建立起国家。弁韩在五世纪后分别并入百济和新罗。

五世纪朝鲜半岛南北三国鼎立,彼此争夺土地人口,征战不已。年,百济被高句丽攻占汉山后,整个汉江流域为高句丽所有。百济为收复失地,联合南部新罗。其间新罗趁机占领江汉下游地区,且顺势将势力向北拓展。

在这种形势下,百济又与高句丽联合以争夺汉江流域。存亡之际,新罗向唐朝求救,愿做向导。唐军在新罗的配合下先后于年灭百济,年灭高句丽。随之唐朝在两国故地设置熊津都护府及安东都护府。

后来在新罗的请求下,大同江以南高句丽旧属地归新罗管辖所有,大同江以北归唐军管辖。新罗合三国为一,成为半岛上的统一国家,史称统一新罗时期。

这一时期新罗与唐朝进行频繁的官私贸易交流,使节往来,新罗人在唐朝甚至有有侨民居住区一-新罗坊。通过积极学习、引进唐朝文化,被誉为“君子之国”。

新罗末年,王室与贵族矛盾激烈,互相攻伐,豪强大肆兼并土地致使民不聊生,民众纷纷起义。尚州土豪甄萱于公元年建立后百济国。

在公元年新罗王室弓裔又建立后高句丽,以致再次形成三国分立的局面。时间不长,弓裔部将王建于公元年杀主自立改国号高丽,在公元年灭亡新罗,随后一年灭后百济,短暂的“后三国时代”结束,朝鲜半岛南部遂归为一统。

旋即王建又挥师北_上,将领土势力拓展到大同江以北。高丽国建国之始即仿唐制,后采用宋制,成为朝鲜半岛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攻略渤海国后,因地缘因素,高丽连续多年与辽金发生战争,又自十三世纪上半叶多次遭遇蒙古军队的进攻入侵。

年,元朝征服高丽,设“达鲁花赤”监国,王权衰微。随着元朝的衰落,高丽的统治也已行将末路,年,大将李桂成废高丽王自立,高丽国宣告灭亡。

“李氏朝鲜”的创立者李成桂认为自己是古朝鲜国的遗民后商,其定国号为“朝鲜”,这也就与古朝鲜区别开来,李朝自年立国,至年为日本吞并,传国年,其间与中国番贡往来,交流频繁。

汉字传入及传播

我们将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果和积累称为文化,它包含物质和精神方面,他的形成变化过程称之为文化史,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的文化体系在时间上有其早晚,而中国即是属于比较早形成了它的文化体系,并通过传播影响了周边地区及国家。

人类历史的重心是文化史,作为“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位置使得两地关系密切,其思想文化等方面更是在历史上与中国多有联系,双方藉汉字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使用文字沟通交流的同时,又从审美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书法这一层面来说,对朝鲜半岛汉字使用历史的考察也是一部艺术史的时空巡礼。不夸张的说艺术史是文化史的重心,它凝结了人类精神层面高度的创造力。

对于汉字何时传入的问题,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汉代起在朝鲜半岛上的古代政权就与中国展开了频繁而深入的交往。

汉初大批汉民族移民朝鲜半岛,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四郡,汉字也随汉文化传入而发展,从西汉中期开始,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处于中国政权的控制之下,至东汉末年,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在与中国政权的反复斗争中元气大伤,此时公孙氏割据辽东,朝鲜半岛在其势力震慑下,臣服休养。

后司马懿率大军斩杀公孙渊,朝鲜半岛归曹魏政权控制,至西晋愍帝时,因国内动乱,无法对朝鲜半岛的管制予以支援,大批汉民和官员随之撤离朝鲜半岛,中国在朝鲜半岛多年的郡县历史宣告终结。

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原文化向四周扩散,文化的力量不易因政权的更迭而彻底改变,这种文化力量的载体即是汉字。

在汉字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随汉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功能充实且具有很强表达能力并适应不同语言特点的文字,汉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载体,也被周边国家所使用而形成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

唐代作为继秦汉之后的又一文化高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开放,各种文化交融,是名副其实的亚洲文化中心,东部朝鲜、日本均派贵族子弟、留学生、学问僧前来学习,最先接触的当然是文字。

儒学的传播也是汉字得以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据《三国史记》载,新罗神.文王二年()创建国学,又一度改为太学监,后复名国学。

年,“置国学诸业博士、助教”。当时国学以培养官更为目的,受教者为贵族子弟,学习的典籍多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礼记》、《周易》、《左传》、《毛诗》、《尚书》、《文选》等为选修科目。另设有从中国传过去的算学和医学、天文学等科技方面的课程。

高丽时代也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取仕,要想进入仕途获得自身所追求的身份与地位,学习汉字、熟悉掌握汉文书写成为士人必要的技能。此种风气必然弥漫民间,此时汉字作为官方使用的唯一文字,大量汉字词融入百姓生活并得到普及。

汉字在使用上的缺点与官方废除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到六世纪才开始被人广泛应用,发明“吏读文”后,通过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汉字的方块形状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适应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其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朝鲜半岛发明韩文后,民间呈现出两种文字并用的竞争情况,汉字对韩民族来说有以下缺点:

一、使用范围面上的不足。因社会教育与文化背景的局限,只有贵族阶层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一般老百姓一般难得接受汉字文化的教育。

二、不能对韩语言本身进行准确标记。“吏读”文在一些方面并不适用朝鲜语的发音与文法,故不能准确地标记某些朝鲜语。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人们普遍希望有一种新的文字,它能更好适用朝鲜语的文法特点,及对大众来说容易学习接受。

三、不利于国家的政策的贯彻实施。对汉字水平普及不高的大众来说,汉字在生活中并不能与口语完全对应使用,发明表音文字对统治阶级来说势在必行。

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与大臣实践努力下,他们多方借鉴与研究,终于在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并在数年后定名为“训民正音”,即教民众以正确字音。

此后,世宗大王以倡导公私文书使用“训民正音”为旨要,并将“训民正音”作为官方考试录用要求,推广到经济领域的钱币,也需使用“训民正音”进行标记。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王朝文字系统虽在此时创立,但是文武朝臣仍延续传统多使用汉字,直到20世纪训民正音的表音字母系统,才开始作为朝鲜半岛的通用文字而普遍使用,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以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带来文化的颠覆性改变.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为韩国和朝鲜两个国家,朝鲜民族认为汉字在记忆和书写方面有诸多不便,不利于文化普及,且急于撇清与完全落后世界的宗主国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简单易学的表音文字便于国民书写和交流,能凝聚民族力量,建设本国文化。

所以南北两个国家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先后颁布法律条文开始废除汉字,以至于现在在韩国街头巷尾很难看到汉字的身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