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蛮夷戎狄是先秦时代中原华夏统治者们对其他民族的一种泛称,比较笼统,也比较模糊,在具体方位的联系上也并不是固定的。

比如东夷,古书中还有西夷、南夷、北夷等名称。《竹书纪年》中不是说:“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如此说来,周朝建立以后,分封制下的功臣诸侯不也是“西夷”么?《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周礼·夏官·司马》中还列举了“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等数量不少,却并没有做具体命名的对华夏周边地区民族泛指。

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可见,在先秦时代,中原诸侯把西方秦国也视之为“夷狄”。

对于“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比较具体全面的记载主要见于《礼记·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由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民族意义的记录,但实际上这种定义,也只是从文化上予以的区分,是华夏文明民族自我中心意识和优越感产生后的产物。

根据文献记载,尽管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民族区分的观念和成为,但中国古代社会从来没有壁垒森严的民族界限,诸夏、夷、狄、戎、蛮等概念的区分。实际上是不同地域人们在利益上的冲突和文化生活上的不同而已。

首先,诸夏与夷狄在地域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一种杂处的局面。大概当时诸夏各国都是农耕文化,有城郭、郊疆,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而当时已经开垦的农耕土地并不广泛,还有大片的土地是荒草、水泽。这些地方多属边鄙之地,正是蛮夷生活的地方,夷狄等民族集团一般都以游牧渔猎为生,常见迁徙。由于经济生活的不同,诸夏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谷地和平原地带,而夷狄多集中于山林、水泽之地。

而中国地形复杂,山林、水泽与平原、河谷错落有致,这就自然的形成了诸夏与夷狄杂处和相对聚居的情形。

同时,诸夏和夷狄在血缘上也难以区分。《孟子·离委》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后来陆贾说“文王出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另外,被视为“蛮夷”的楚国,一般认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颛顼,也属诸夏一支。

是故,夷、狄、戎、蛮只是当时人们对四周不同民族集团的泛称,很难说其具体所指的是哪一部分的人。其中每一个都是一种历史混合体,出了互相之间和华夏族加以对比,能够借着对方的特殊性格而显示器不同外,不能说是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血缘上,地理上的独立性。

因此,所谓诸夏与夷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的一种界限,实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渔猎文化的区别,即以文化为“华”,“夷”分别的标准。

放之如今,哪儿还有这样的区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