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伯夷、文嗣、叔齐。孤竹君遗命立叔齐为国君,叔齐按照长幼顺序于礼制不合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答应。伯夷认为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继承。因此两个人都逃出了孤竹国,史称夷齐让国。
武王伐纣的时候,力荐武王:父死不埋葬,起兵伐纣,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周用武力取代商,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么?二人一听,觉的很有道理,于是开始绝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
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第一、兄弟谦让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第二、让国行为是无比高尚"义"。第三、耻食周粟是儒家提倡的"礼"。第四、父命为尊是"孝"。第五、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
“西伯善养老”,文王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符合夷、叔的“道”,夷、齐从北海到岐下,不远干里地归心文王,然而当他们到达岐阳时,文王过世武王即位,发动了对商的全面进攻,夷、齐反对这种暴力的不义的战争,基于亲情的和谐谦让、清廉安宁的文化理想,无为而治、和平的非暴力不竞争的社会政治理想,休养生息、老有所养的理想社会,由此成为一种情结。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初创期就具备了尚谦让,崇清廉,行中庸,鄙财富的品质,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人各有志,但现实是复杂的,关键在个人的心态和立场,把持好自己,随遇而安,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不同流合污,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评价中千古留名来体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