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只有古文观止适合当下中学生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zguolife.com/news/49943.html

今天收到徐仁甫的《广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一口气读完。真痛快啊!

读完之后,痛快之余,也觉大汗涔涔,何以如此?

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中国的古代典籍,真的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啊!

接着就是:我们现代人,哪怕是穷其一生,也别想读完啊,即使只是读一遍而已。

最后就是:我们中国的祖先,真的是和外国不同。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期间发生了多少事情?以至于文字的记载也驳杂繁复,记录的方式、体例也多有变化。

连鲁迅先生也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中说,“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

反观西方的典籍,似乎没有我们中国典籍那么乱。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中国的典籍是真的有那么长时间,而西方的典籍那么规整,很可能是后世的伪作。

因此,我是越读,就越觉得自豪。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啊?竟然拥有如此绵延不绝的文明?似乎除了现代科技外,中国的典籍几乎包括了人生在世的所有方面。

明乎此,自然能够推想出,只要假以时日,以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登顶现代科技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只是,这浩如烟海的典籍,如何只取一瓢饮呢?现在的中学生,要学的科目太多,分数的压力又太大,如何规划出时间来呢?要知道,文言文分数只占语文考试的23.3%(35/),而语文分数只占总分的20%(/)。

而且,中考文言文,就我们本地而言,也有9分是考课内古诗文的背诵题,课外部分的分数委实不多。

当然,高考文言文,则全部是课外的。以年为例,4份全国试卷,其中3份的题选自《战国策》,另外1份的题选自《史记》。

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高中,都给新高一的学生发了通知,让新高一的学生,抓住暑假的机会,“理顺文义,读熟《古文观止》”。

因此,我认为,在目前这样的考试环境下,当下的中学生,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最多且只能做到,通读《古文观止》了。原因是:

一是,《古文观止》篇目不多,仅篇。疑义不多,确定性大。

二是,《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是优中选优,且涵盖面广。

今天,当我读完《广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后,我觉得,其他的典籍实在是内容太驳杂,疑义太多样了。我们只需要读完《古文观止》中的文章,那么,文言文的工具性目标就一定达到。什么是工具性目标呢?就是掌握了足够多的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今后,当这些中学生们需要去读其他思想性的典籍,来完成境界提升时,就有能力予取予求。

思想苦闷时,可以去读《庄子》;

思维能力不足时,可以去读《老子》;

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去读《论语》;

文章层次不高时,可以去读《孟子》;

行军打仗,商场角逐时,可以去读《孙子》;

为官执政时,可以去读《春秋左传》;

提高前瞻性眼光时,可以去读《易经》;

纯粹美育,可以去读《诗经》。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文观止》提供了足够的解读文言文的工具。这些工具,就是古人写文章时,所有“字、词、句式”的范例和先例。你为什么能读懂《古文观止》之外的其他典籍?因为,其他典籍的文法皆祖于此。一法通,万法皆通。

比如,《广古书疑义举例》P14-15说:

古人词序与今不同例。又如副词,古人可以不用于动词之前,而用于句首,也与后人用法不同。《孟子.梁惠王上》:“兽相食,且人恶之。”赵岐注:“虎狼食禽兽,人犹且恶视之。”…,把“犹且”放在“恶”字前;而《孟子》原文“且”在句首。我们不能不弄清它们的差别!

《荀子.正论》:“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至”不用于“善”前而用于句首。

这个知识点,曾经困惑了我好长时间!按照句义,副词应当放在动词前,可是原文偏偏不这样。我虽然知道应该这样译,但真的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同的例子是,《古文观止》卷四《战国策》选篇《司马错论伐蜀》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其中,“则”是连词,应该解为“则二国必将并力合谋”。我之前也知道该这么解读,但我不知道这样解读的依据是什么。

再比如,《广古书疑义举例》P7-8说:一词两属例。句中一词,不属于上,就属于下,这是常例。古人行文,却有一词上下两属的,这种变例,学者不可不知。

《古文观止》卷二《左传》选篇《齐国佐不辱命》一文中,“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孔颖达疏云:“传文‘玉’在‘甗’、‘磬’之间,明二者皆是玉也。”

意思是说:宾媚人送过去的贿赂中,“纪甗、玉磬与地”,等于“纪之玉甗、玉磬与地”。

当初我读《齐国佐不辱命》一文时,确实是注意到了孔颖达的这个疏,但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直到读了徐先生的书,我才恍然大悟。

综上,我想说的是,中学生们读其他的典籍,固然没有问题,只有一个原因做不到,那就是没有时间。而读《古文观止》篇文章,除了四书、庄子和老子没有之外,其他典籍中的精华,基本上都包括了。

最后,应付中高考的文言文部分,有点等而下之。因为,《古文观止》中的字、词和句式足够多样化,可以轻松覆盖课内知识点。真正可称得上一世之功的,是影响一个人的议论文写作,以及无障碍阅读其他典籍。

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