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对于神仙、仙境的憧憬,便自然派生出了对于仙药的向往和寻觅。这样神仙、仙境、仙药就配套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故事说:“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虽说不死之道为虚诞,可确确实实地在当时,乃至在这以前的历史上出现了。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有人向荆王献不死之药说:“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故事虽然旨在颂扬中射之士的辩才,可是从中也折射出当时确已有人在搞不死之药了。
“作于禹益,述于周秦”的《山海经》,内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民、不死之药的记载,说明了古人对于神仙不死的衷心向往。书中“海内经”说:“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大荒南经”则说:“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海外南经”又说:“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内西经”还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距却死气,求更生也)。”
在古人的心目里,仙药非但能够服之不老成仙,还能够幻化出极大的神通。
在古人的心目里,仙药非但能够服之不老成仙,还能够幻化出极大的神通。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春秋时渤海郡郊县人扁鹊,曾因服食了长桑君给他的“禁方”,便有了一双超乎寻常的透视神眼。此后为人治病,尽见病人五脏六
腑,所以下药应手而愈。原文是:“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悄悄)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长桑君为隐于世间神人,所以他施给扁鹊的禁方,有如此的神奇效用。对此,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一卷说:“神人长桑君,以奇药给扁鹊饮服后,扁鹊的视力出现超人的功能,这当为后世所传仙人及不死之药可使人长生成仙的张本。”
在神仙中人、神仙奇境、神仙方药的魔力驱使下,出现了为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永生的认真追求者。这些追求者中,除了些方术之士,还加入了不少帝王,因此便愈发热闹起来。
早在战国时期,齐燕一带“慕古人名效神仙者”,如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方仙道中人,由于身处波涛明灭的海滨,便在《列子·汤问篇》所述渤海之东有归墟仙境的启发下,萌生了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和不死仙药的遐想。当时,齐威王、齐宣王,以及燕昭王等人,在神仙家说教的诱惑下,都曾派人入海求仙。此后秦始皇吞并六国,也曾多次派人去三神山,演出了一幕幕求取仙药的闹剧。
诚如《史记·封禅书》所载:“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服虔曰:傅音附,或曰其传书云尔)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恐不及矣,使人乃资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服虔曰:疑诈,故考之)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人的求仙活动看,以秦始皇的求仙活动规模最为宏大和富有戏剧意味。关于秦始皇萌发不死寻仙之志并付诸实践的起因,南朝时宋人裴骃《史记集解》在注释《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时,引用了《太原真人茅盈内纪》的话说:“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茅)盈曾祖父濛,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歌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歌谣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歌谣,劝帝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志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
从现代医学视角看,细胞生命的极限规定了人的生命的极限。尽管中国早期不老不死的神仙思想对于整个人类追求长生不老,有着相当巨大的吸引力,然而现实社会中人若要真正挑战生命的极限,努力做到不老不死,看来并非是我们这代人,乃至下一代、下二代,甚至是三、四、五、六代人所能够做得到的。至于往后年、年的科学发展,那就不是我们所能够预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