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把皇位传给了谁?根据《史记》的记载,他是想传给扶苏的,结果被胡亥给截胡了。赵高联手李斯上演了一场沙丘之谋,把胡亥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但是年北京大学收藏了一批西汉竹简——《赵正书》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胡亥继位居然是秦始皇亲自点头同意的。人家是名正言顺的继位。这一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有人在网上疯狂地批斗司马迁:你这个糟老头子又骗了我们年。
难道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吗?难道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吗?我看未必。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两本书的成书时间。《史记》是司马迁写的,成书于汉武帝晚年。《赵正书》的作者不详,成书于汉景帝元年。从时间上来看,这两本书都是西汉初年写的。虽然这《赵正书》比《史记》早了几十年。但是你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先秦史料都被项羽一把火给烧光了。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太史令,都常常发愁没有什么资料可参考。这写《赵正书》的人是从哪儿看到的资料呢?如果这本书足够权威,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纳他的说法?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赵正书》的内容。这本书内容不长,通篇写的就是秦始皇生病后和大臣们商量把皇位传给谁的问题,以及胡亥继位后杀掉扶苏、李斯的事儿。这感觉不像是正规的史书,而是某位大臣写了一篇小作文。甚至这本书结尾还来了一句“胡亥,所谓不听谏者也,历四年而身死国亡”。很明显这篇文章是写给皇上看的,告诉他你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就会国破身亡。至于胡亥是怎么当上的皇帝,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硬伤。他通篇都称呼秦始皇和胡亥为秦王。这一点很让人匪夷所思。我们知道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刘邦也没有否认这一点。汉朝也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秦朝的继承人。如果这是一部正规的史书,应该称呼嬴政为始皇帝才对。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在当时的地位。因为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咸阳城,所以等到汉朝建立以后,官方手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书了。所以从汉惠帝时期,朝廷就开始向民间大规模地征集书籍。到了汉成帝的时候,刘向把这些收集上来的书分门别类的进行重新的整编。但是这里面没有《赵正书》。到了东汉的时候,班固写《汉书》,专门写了一个《异文志》,就是把以前所有的图书列了一个总的目录,也没有《赵正书》。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赵正书》很有可能就是某位大臣写的一篇历史小作文。
所以不要觉得只要是地下挖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可靠的。你得看他是谁写的呀。我承认司马迁写的《史记》不那么完美,有很多漏洞。但是最起码人家是汉朝的太史令,正儿八经的官方史官写出来的东西还是相对靠谱的。
话又说回来了,秦始皇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立太子,到临死了才留下一封信让扶苏回咸阳去主持他的葬礼,依然没有明确说让扶苏继位。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其实秦始皇也纠结。按说扶苏作为嫡长子,本应该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但是扶苏身后的势力过于强大了,强大到他敢和秦始皇唱反调。所以秦始皇迟迟没有立太子,还把扶苏给打发到上郡去当监军去了。
如果不立扶苏,那么就要重新选择接班人。这一次他选中的考察对象是胡亥。所以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时候,把胡亥给带了出去。目的就是要好好地考查他。秦始皇生病的时候,可能的确是咨询了大臣们的意见。李斯推荐胡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李斯不是扶苏的人。一旦扶苏继位,李斯的丞相之位将会不保。从当时的局面上来看,秦始皇那么多儿子他都不带,唯独带了胡亥出来,意味就已经很明显了。李斯这个老狐狸恐怕早就摸透了秦始皇的想法,所以顺水推舟推荐了胡亥,既让秦始皇满意了,又给胡亥送上了一个大大的投名状。秦始皇当时可能确实是答应了。
但是在秦始皇即将离世的时候,也许他又变卦了。自己都快要死了,还担心什么扶苏篡位啊?扶苏有能力,有威望,恰好可以稳定政局。所以才有了秦始皇临终前的一封信。万万没想到,李斯和赵高居然铤而走险,篡改了遗诏,逼杀了扶苏、蒙恬、蒙毅;甚至连秦始皇的其他儿女们也全部杀的是干干净净。如果不是做了亏心事,他们怎么会如此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