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令人动容。
传说在春秋末期,晋景公三年时发生的一件大事,对晋国霸业有大功的赵氏被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赵衰、赵盾父子二人辅佐晋国三代霸业,为晋国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盾去世后,赵氏族人却被尽数屠戮,只留下作为婴儿的赵武被人藏匿,逃过了被杀的命运。十几年过去了,随着赵武的长大,在一众忠臣的帮助下,屠岸贾家族被灭,恢复了赵氏的田园和家产。
然而,看过《史记》和《左转》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后,让人摸不着头脑,原来两部史书的记载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屠岸贾(剧照)《史记?赵世家》的版本比较符合大众的认知。赵盾病逝后,儿子赵朔和三个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在公元前五百九十七年,由于屠岸贾的诬陷全部被杀,只有赵朔的妻子庄姬幸存下来。这是因为庄姬是晋国国君的姐姐,因此收到晋国国君庇护,使得庄姬保住性命。
然而,此时庄姬已有身孕,后来生下男婴,取名为赵武。为了躲避屠岸贾的搜查,与赵氏关系要好的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商量后,让程婴向屠岸贾主动告发此事,又用另一个婴儿替代了赵武,程婴带着赵武隐居起来,一躲就是十五年。
此后,晋国大夫韩厥向晋景公说明了此事的前因后果,晋景公听说后,非常愤怒,将赵武接进宫中,并派手下众将抓住屠岸贾,当面斥责他的罪状,最终将屠岸贾满门抄斩,随后程婴带着赵武到赵氏祖坟前祭拜,程婴哭诉,自己已完成使命,并在坟前自刎而亡。
司马迁所描述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深切表达了对赵氏一门忠烈的惋惜,对程婴等人大义的赞许,言辞恳切,深入人心。
而《左传》的版本则有些颠覆人们的认知了。赵氏被灭门的事件中,屠岸贾并未参与其中,而是与赵武的生母庄姬有着直接关系。
庄姬作为晋成公的女儿,与自己丈夫的弟弟赵婴齐有染,事情败露后,赵婴齐被赵氏族人驱逐到了齐国,庄姬虽然因为身份高贵,没有受到惩罚,但她并未反省自己,反而联合晋国权臣栾氏、卻氏诬陷赵氏一门谋反,并把作为赵氏家族族长的赵同、赵括兄弟给处决了。
晋国另一大家族韩氏与赵氏关系比较亲密,就向晋景公举荐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继承赵氏家主之位。
从《左传》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史记》里最关键的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都没有出场,赵氏也并没有被灭门,而是当时的族长由于被赵家的媳妇庄姬陷害造反,被晋景公处死了,庄姬的儿子赵武继承了家业。
可以说,《左传》里失去了赵氏孤儿最感人的桥段,也失去了复仇后的快意,造成赵氏悲剧的庄姬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结局是非常残酷的。那么这两部史书中的描述,哪个更接近历史真相呢?
公孙杵臼(剧照)有人认为,《史记》中对“赵氏孤儿”的描述,是参考了战国时期赵国史书而撰写的,可信性并不高。
首先屠岸贾这个人物很大概率是虚构的,是三家分晋后,赵国国君为了避讳祖先下宫之战的污点所编的故事。对于屠岸贾这个人物的出现,战国其他史料文献中鲜有提及。
其次,赵氏被灭门的时间是公元前五百九十七年,但在战国其他诸侯国的史料中,公元前五百九十七年到公元前五百九十三年间,一直都有赵同、赵括兄弟的活动记载,这就很奇怪了。这段时间正是“赵氏孤儿”赵武向屠岸贾复仇的时间段,被杀害的两兄弟怎么会出现呢?
再次,“赵氏孤儿”在《史记》里出现过两次,分别是“赵世家”和“晋世家”,而两个世家传记中的描述也存在着许多矛盾点。很明显,《史记》所借鉴的赵国史书,在时间线上是非常混乱的,可信性锐减。
程婴(剧照)基于上述原因,《史记》中所记载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被历代学者所质疑,清朝史学家赵翼认为:屠岸贾之事纯属无稽之谈,《史记》中诸多世家的篇章里,大都收集自列国的史料文献做参考,其中存在着很多政治上的杜撰成分,尤其是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更是美化了作为晋国大夫的祖上,去掉了其中的污点。
另一位学者梁玉绳则认为,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三人都是杜撰的人物,他们在其他诸侯国的史书中没有出现过,只出现在赵国的史料文献中。程婴藏匿赵氏孤儿,是视死如归的做事风格,是战国时期侠士所为,在春秋时期并没有这种习俗,显得非常突兀。
学者们更倾向于《左传》中对于赵氏孤儿事件的描述。无论从时间线上还是人物真实性上,《左传》都是找不出质疑点的,可见,与史记的描述相比,《左传》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可信性要更高一些。
关于“赵氏孤儿”的史料记载,大家更倾向于哪种描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