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悲剧色彩超级浓厚的传奇人物。他终其一生与匈奴作战,也曾立下不朽功勋,但却至死未被封侯,为世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司马迁曾在《李将军列传》中写尽对李广的感慨与同情,称李广足以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尤其是那段总结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更是情文并茂,声泪俱下,使独具人格魅力的李广永垂青史,感天动地!
然而,它亦融合了太多司马迁的个人情绪化宣泄。私人的喜、怒、爱、憎因素掺杂太多,《史记》就无法确切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原因,则会误导后人对此事的认识与评价。
诸如王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再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感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都是宣泄个人情绪的典型。
其实,李广的悲惨命运是注定的,他之所以抑郁不得志,主要因为他个人的军事才能太过局限。李广久历战阵、骁勇善射,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卢纶也曾作诗颂扬李广的神箭无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然而李广只是近敌格斗方面的剽悍骁勇,缺乏战略指挥方面的军事能力。李广曾先后担任各种重要军职,五次率精兵作战匈奴。
按理说李广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会很多,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丝毫没体现出“飞将军”该有的风采。给人以一种“盛名之下,难副其实”的感觉。
《左传》云: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李广连续五次机会都没把握住,这就不算偶然了。虽然李广难封存在汉武帝及卫青等人的掣肘,但本质问题在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作战。
这是身为汉武帝时期高级将领的硬伤,也是李广一生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面对这样的遭遇,李广因愧愤而选择自杀,亦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实则不够理性。虽然李广其情可悯,但他在治军方面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却是不争的事实。
《史记·李将军列传》曾记载李广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甚至连必要的警卫都没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严格治军与关心士卒保持对立的做法,是极不合理的。
他无法利用合理方案治军,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兵法有云: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而且孙子还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显然,李广违背了这些治军原则,因此,他劳而无功、际遇坎坷就成了必然。
说到底,一位将领优秀于否,不在于他在爱护士卒方面做得怎样,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在作战方面克敌制胜。能打胜仗,堪称名将;不能打胜仗的将领即使再爱兵如子,终究只是是一名庸将。
总的来说,胜利是衡量一位将领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对此,我们不得不对李广说声:“将军,你并非卫青、霍去病那样杰出的军队栋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且真正优秀的名将,应是襟怀坦荡、虚心容物的,可是李广并不具备这样的气度。这点从他对待霸陵尉一事就能看得很清楚。
话说李广被闲置期间,曾在蓝田南山附近射猎消磨时光。有一次他与随从乘夜色外出,醉酒之后踏上归程,途经霸陵亭。负责该地治安的霸陵尉刚好也有几分醉意。
他大声呵斥李广的违禁夜行,李广的侍从告诉他这是退休将军李大人,希望对方能够通融一下。谁知霸陵尉仗着酒劲并不买账,声称:“现任将军尚且不得夜行,更何况是退休将军!”于是按规定将李广扣留一整晚。
按理说霸陵尉虽然不懂变通,人家毕竟是秉公执法,并无大错。李广非但不反省自己的违禁之过,反而对严格守法的霸陵尉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据李广当上右北平太守后,第一件事便是报复霸陵尉,“即请霸陵尉俱与,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如此睚眦必报之人,又怎能成就大事?
由此可见,李广的人生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的性格缺陷。所以,对李广的评价,至少应少一点道德上的廉价同情,多几分历史性的冷峻思考。
涵香寄语
在李广的身上,我们能借助于司马迁《史记》的文字魅力,李广已经成为“不得志”之人的象征。久而久之,李广从中华民族的百战名将逐步升级为人们抗击外侮时,追慕英雄再世的精神寄托。有诗为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而高适在《燕歌行》中,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尽了人们心目中的无限期待与追慕!李广是不幸的,征战一生,连一个侯爵也没混到。李广也是幸运的,至少身后流芳数千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帝王将相也未必比他荣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