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看一看中国象棋的棋盘,便是以鸿沟之约这个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公元前年,刘邦部将灌婴在淮北大破项羽,并一举拿下了楚军的大本营彭城。
项羽带领最后一支楚军力量仓皇出逃,汉军于后方包抄,项羽进退两难,便向刘邦提出以鸿沟为界,西面属于汉,东面属于楚,并以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胁迫。
此时的楚军其实早已大势已去,刘邦大可不必理会项羽的请求,为了救回家人,刘邦还是答应了鸿沟之约,项羽随后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这期间还有个小插曲,就是项羽为了威胁刘邦,两军阵前支起口大锅,说如果刘邦不答应,就把刘太公给煮了,结果刘邦回答:你我为义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今你要煮了咱爹,记得煮熟了分我一杯羹。
不过《史记·项羽本纪》里却不是这么说的,大家是不是很意外,明离子写文章,基本上以史记为基准,这次居然质疑史记的真实性。
事实上,史记上对鸿沟之约的描述大致和刚才我说的一致,但是却是刘邦提出和谈的,为什么这么写呢,这是因为司马迁为了贬刘褒项的大方向。
因为史记里的记载太不符合逻辑了,汉军乘胜追击,士气正盛,而楚军只剩下残兵败将,两军对峙谁会更着急呢?
显然是楚军,事实上,在鸿沟之约后,楚军就马上向东撤退了。
而刘邦本打算就此休整,张良陈平建议他乘胜追击,刘邦采纳,继续进攻,在距离荥阳公里的阳夏追上了楚军,与韩信彭越约好日期,共同合围楚军。
项羽就此走向了末路。
司马迁从道德层面说刘邦不遵守鸿沟之约,但明离子却觉得,在乱世中,道德准绳完全属于马后炮,刘邦在鸿沟之约中争取回父亲和家人,而项羽则争取到了安全撤离的机会,至于后面汉军追击楚军,并展开决战,那是另一件事了,与鸿沟之约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