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说说孔子与《周易》有怎样的联系?
传统的说法,认为孔子和《周易》关系十分密切,他不仅“韦编三绝”地研读《易经》,而且撰写了《周易大传》十篇(又称“十翼)。从宋代欧阳修找到了一些《易传》中的疑点遂认为非孔子所作始,历代渐有疑者.至近现代,不承认《易传》为孔子所作者更多,且有不少治文治史哲的大家,其中有的认为孔子研读《易经》的事也不可靠,甚至还有的认为《易大传》应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孰是孰非呢?
关于孔子研读《易经》的问题。《论语·述而篇》明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陆德明释文,因为“易”字有异读,在这里应读为与“亦”同音,曰:“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有人认为这是说另一版本作“亦”,因而就把这句话变成了:“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实在是误解了陆氏释文。这一改可就否认了孔子学《易》之事。孔子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岂可曰“五十以学”?孔子又曰“五十而知天命”,所以作此语,正由于研读了“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的《易经》之故,“五十以学《易》”,恰恰是“五十而知天命”的一个绝好注脚。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故乡授徒著述,于《周易》下了极大的功夫,司马迁所记,正是《论语》“五十以学《易》”的另一种表述法,更证明了《论语》所记之不误。有人为了否定孔子学《易》,把“韦编三绝”不作“编连《易经》的皮绳断了三次”之义而作他解,亦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论语·子路》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其中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乃《易经.恒卦》之艾辞,孔子信口说来,运用自如,所以认为孔子没有学过《周易》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人认为,春秋时《周易》流传不广,孔子不像老子那样是皇家图书管理员,所以不可能读到《周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春秋》、《左传》等书记载中可知,当时用《周易》占卜颇为盛行,《易学》已颇为发达,可以说《周易》之书已通行于各诸侯国内,渊博之如孔夫子者岂能读不到此书?还有的把孔子“五十以学《易》”理解为孔子仅仅是“读《易》”,也不确切。要说是“读”,也是“研读”,因而使得“韦编三绝”,可见孔子对《易经》是反复阅读,是精研深究的,绝非一般地泛泛而读。
说孔子对《周易》是精研深究的,还表现在他费了好大精力注《易》,传《易》。《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明确地记述了孔子曾经撰写《周易大传》之事.当然,孔子“注《易》”、“传《易)这两个事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为“注《易》”而撰写《大传》,同时他的这些成果也就在授徒讲学中表述出来,然后,又被他的弟子、再传弟子或再后的儒者们整理《大传》时汇容进来。把《论语》等记述孔子思想的话语和《周易大传》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是有不少相同或相通之处的。
《说卦》如《论语·里仁篇》所载孔子“德不孤,必有邻”之语,和《坤卦·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是相通的。两书对“德”、“义”、“仁”、“君子”等义的阐述,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论语·宪问篇》所载曾子语“君子思不出其位”,在《易传》中当作孔子之语,有人据此而认为《易传》是托名孔子而作的。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之语不少得闻于夫子,《论语》所记曾子语或即得闻于夫子者,所以不应因此条而否定孔子对于《易传》的著述权。
《坤卦·文言》金址芳先生力主《易传》为孔子所作,他以《系辞》为例.说:“‘已是一位头脑件智的伟大思想家研《易》的深刻体会.这个人是谁呢?自春秋到战国的数百年间,除孔子外,没有第.’:’.个人做得到。”“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见金氏著《学易四种》台湾学者吴怡则说:“所以‘十翼’也可以看作孔子的另一部‘论语’。”“孔子思想对(易经)的贡献》,见《周易研究》88年第二期)在某些方而甚至可以说,《易传》比《论语》表现孔子的思想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如对于“天道”与“人进”的论述,对于“宇宙规律”的论述,《论语》极少涉及,而《易传》则相当系统和深邃。
因此,研究孔子就不能不看重《周易》,这“十翼”和《论语》是从各自不同的侧重面来表现孔子的思想的,而且传统的说法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即使其中有弟子们发挥或后人窜入的成分,但《周易大传》仍然是以“圣人”的思想而发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在“儒术独尊”的封建时代,可以想见简直是无以比拟的大。
我们明天再继续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