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叔叔项梁惹的命案透露出秦朝灭亡真实

秦朝给人们印象往往是铁血,法制深严,集权力度强。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其实可以从史料中记载的几件事来探明这一切。

先说项梁,大家都知道,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秦朝时项梁因杀了人,在栎阳被逮捕,当时蕲县地方官曹咎给当时的栎阳地方官司马欣写了一封信,项梁的案子就解决了。

案子虽然解决了,但是项梁仍在逃亡,并从关中跑到江东去了,这并不是因为秦国官府要抓项梁,正是因为秦法不惩治项梁这个不法之徒,于是受害者的家属去追杀项梁。项梁因为躲避仇人才逃到江东。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秦法并不严格,而且很宽松。项梁作案地点在哪?栎阳,是秦国旧首都,传统秦地。秦地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实施秦法,按道理这里管得很严,结果项梁写封信就完事了。

连秦地都这样了,那么秦法在六国故地上能真正实施多少,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项梁作案的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活着呢。

秦朝疆域

项梁案还暴露一个细节,蕲县是楚地,楚国名将项燕,项梁他爹项燕就是在这里自尽的,蕲县地方官曹咎给项梁开脱能说得通。

而另一个为项梁开脱的司马欣是栎阳地方官,栎阳是什么地方上面讲过了,说明项梁不光在楚地有势力,而且在秦地也有人脉圈。

那秦国为什么不将秦法严格实施?这并非秦始皇嬴政不想,是做不到。说明秦国集权力度并不高,对于很多地方秦国并不能有效统治,就连在秦地也是。

秦始皇嬴政

可能有人会说一件项梁案无法证明秦国集权力度不强,秦法不严,那就看看这些记载。

《史记》: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史记》: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汉书》: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汉书》: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

在秦朝严刑峻法之下天底下还能有这么多盗贼,甚至关中这样的传统秦地都有盗贼惊扰嬴政事件,所以讲秦国集权力度高,秦法深严是多么离谱的事情。

嬴政生前,不少集团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如上文提到的项梁不但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军队,还可以自己铸造钱币,用来购买武器。

《楚汉春秋》:项梁尝阴养士,最高者多力,拔树以击地。项梁阴养生士九十人,参木者,所与计谋者也。木佯疾,于室中铸大钱,以具甲兵。

所以这也能说得通秦始皇南巡时项羽敢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的原因了。

可能有人还要说嬴政最大错误就是没有杀掉六国王室,实际上嬴政已对六国王室实施过斩草除根。

韩王安在嬴政灭韩后第二年于新郑叛乱后被处死;齐王建投降秦国后被迁居“共”地,《战国策》记载他最终饿死;赵王迁则被秦始皇流放房陵深山,楚王负刍被俘虏后无记载多半被杀,之后楚人又立昌平君为楚王,兵败自杀;魏王假在大梁城破后被俘虏,《列女传》记载“秦杀假”的说法,魏王被处死。燕王喜则在辽东被俘,后无记载,多半被杀。

秦灭魏后,“迁咎为家人”。连六国君王血缘关系较近的“诸公子”也会受到牵连。

说嬴政宽容六国贵族无稽之谈。

嬴政别说六国贵族不放过,就是天下所有兵器都想方设法占为己有,不让其余人拥有。

《讨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即便如此,秦国还是出现了项梁“以具甲兵”的事情,侧面说明嬴政的王权根本不下县。

而秦末的反秦起义中,真正打着“复辟六国”为旗号的义军首领没几个,正史记载中除了张良有明确“复韩”目标,没有一个义军首领是要复辟六国,这也跟张良五世相韩的家世有关系。

讽刺的是,还有一些义军首领反秦时候依然打着秦国旗号。比如陈胜,他起兵时打着是秦国皇子扶苏的旗号,并非是打着楚王旗号,如果他要复辟楚国那他也不止用楚国将军项燕,而是直接用楚王为旗号。

《史记》: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项梁起兵过程中也从未打出过“复楚”旗号。

《史记》: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即使项梁杀害殷通以后,他也只是自称秦国会稽太守,之后以这身份起兵,而不是什么楚王楚将。就是刘邦起兵时也是以秦国沛公身份。

可能有人要说反秦义军首领建立的国家国号都叫“齐楚燕赵”以此证明他们是复辟六国。那问题来了,慕容垂、安禄山等人建立的政权国号也叫燕国,莫非他们是想复辟春秋战国时代的燕国?高洋、黄巢建立的政权名字叫齐国,难道也是齐国的延续?

比如秦末的齐王根本就是原来齐国人,而是狄人,也不是什么齐国贵族,只是地方豪强。

《史记》: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

燕王韩广也不是燕国人,而是正宗秦人,曾经担任过秦国上谷郡卒史,在秦末时自立为燕王。

《史记》: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

项家也不在乎楚国王室死活,名义上的反秦盟主楚怀王项家直接找一个民间放羊娃来当,最后项羽还将楚怀王所弑自立为王。由此项家起兵不是复楚,纯粹是对秦国恶政看不下去。

项羽反秦并非为了复辟楚国

顺便一说,楚国宗族从来就没有项家,楚国宗族只有屈景昭三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里的三户就是指屈景昭。

“齐楚燕赵”只是地域认同,并非是重举六国大旗。

可能还有人要说项羽屠杀关中就是为了报楚国被秦国灭亡之仇。项羽屠城是不假,可屠城在当时是风气,各路反秦首领也不只有项羽屠城。

如果项羽是为了复仇而反秦,那么问题来了。项羽的爷爷项燕是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后来抓到了王翦的孙子王离,到最后项羽并未斩杀王离,只是将其俘虏,然后没下文。

《史记》: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

项羽叔父项梁为章邯所杀,项羽不但没有杀害章邯,还厚待章邯封为雍王。

因为利益和政治需求,项羽自己爷爷和叔父的仇都可以不报,更何况楚国被灭之仇。

秦国惨状

所以史学界也将反秦战争定义为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而不是六国复辟战争,因受一些不良读物影响,把反秦农民起义误会成了六国复辟战争,这样一来施暴者秦国反而成了受害者,反秦斗士倒是成了施暴者。

就是原来秦国百姓也不堪秦朝暴政,都说“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结果义军打到关中,秦地百姓不战而降,我看是“真有国难,全都投降”。

秦国也并不一定有骨气

之后项羽将秦地交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国老将统治,按道理秦地由秦人统治该有向心力才是,结果刘邦夺取三秦就花了一年,关中秦军再次被轻松瓦解。

所以秦的“铁血”在哪,而且要知道这时候距离嬴政统一六国才过去十五年不到。

秦帝国之所以如此短命,其实从嬴政发动灭六国战争时候就已经注定要走向灭亡。依据法家思想,有饥荒,国家不能救济。在

《韩非子》记载一则事情:秦国大饥,应侯曰:“请发五谷,足以活民。”秦昭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谷以赏民,无功而赏也。乱国之道也。民生而乱,不如死而治。”

韩非盛赞秦昭王是明君。因为儒家与法家的治乱完全不同。儒家之治是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天下大和。

嬴政在位之时,天灾不断。秦国不但不救济饥民,还连连用兵:三年,岁大饥;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十月,蒙骜攻魏;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七年,寒冬;十二年,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十三年,桓琦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五年,大兴兵……

十七年,民大饥;十九年,大饥…

天灾连连,秦国依旧大兴兵戈,草芥人命。

嬴政透支完国力灭掉六国后,仍不回头,依旧大兴土木,四处征战,光打百越就损失了数十万人。

《淮南子》: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

《史记》: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

要知道当时秦朝人口就万人,抛开修长城和打匈奴百越,光囚犯就有数十万人,一个国家二十五之一都是囚犯,那又需要多少“狱卒”来看管,再刨去“天下群盗”,秦朝还剩下多少人?

所以秦朝短命不是偶然,秦朝不短命才是没有天理。

至于秦始皇不死,天下人不敢反也是笑谈。如果隋炀帝早一年自然死亡,估计也有人会说隋炀帝不死,隋末群雄不反。

秦国惨状

而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眼中,秦始皇和隋炀帝一样都属于亡国之君。

努尔哈赤:从来国家之败亡也,非财用不足也,皆骄纵所致耳。若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金完颜亮,咸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156.html